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传统疗法开始受到科学验证与临床关注。其中,刮痧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疗法,因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在退热治疗方面,刮痧常被用于缓解外感发热症状。然而,关于其确切疗效及安全性,仍需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北京中医药大学急诊部近期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首次系统评估了中药材砭石刮痧在急性发热患者中的退热效果,为这一传统疗法的科学化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
该研究纳入了2023年夏季至秋季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80例轻中度发热患者(体温介于37.8℃至39.5℃之间),年龄范围为18至65岁,病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皮肤破损等禁忌症。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分组设计,将患者分为三组:实验组接受中药材浸润后的砭石刮痧治疗;对照组1采用普通刮痧板进行常规刮痧;对照组2则仅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和观察,不进行刮痧干预。每组60人,治疗周期为24小时,主要观察指标为体温变化、主观症状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所谓“中药材砭石”,是将天然微晶石灰岩制成的刮痧工具,经由黄芩、金银花、薄荷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液浸泡处理,使其在物理刺激的同时兼具药物渗透作用。研究人员在患者背部膀胱经区域进行标准化刮拭,每次操作约15分钟,力度适中,以出现轻微痧点为度。操作前后均记录体温,并在6、12、24小时进行随访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6小时,实验组平均体温下降幅度达1.2℃,显著优于对照组1的0.8℃和对照组2的0.5℃(P<0.01)。至24小时结束时,实验组中有83.3%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37.3℃),而对照组1为65.0%,对照组2仅为48.3%。此外,实验组患者在头痛、咽喉痛、全身酸痛等症状的缓解速度也明显快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组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仅有3例出现短暂皮肤潮红,未见出血或感染病例,表明该疗法安全性良好。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中药材砭石刮痧的退热机制可能涉及多方面:一方面,刮痧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另一方面,经中药处理的砭石在刮拭过程中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微量有效成分,发挥协同清热作用。特别是黄芩中的黄芩苷、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等成分,已被现代药理学证实具有抗炎、解热和抗病毒活性,可能增强了整体疗效。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传统刮痧工具与中药制剂相结合,并在急诊环境中进行规范化操作与数据采集。北京中医药大学急诊部主任、项目负责人张教授指出:“这项研究并非提倡用刮痧替代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而是探索其作为辅助退热手段的可行性。在发热初期,尤其是病毒性感冒早期,及时采用此类非药物疗法,有助于缓解症状、减少解热镇痛药的使用频率。”
当然,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样本量相对有限,观察周期较短,且未对不同病原体(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引起的发热进行亚组分析。此外,刮痧效果可能受操作者手法、患者体质及心理预期等因素影响,未来还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总体而言,这项随机对照试验为中药材砭石刮痧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展现了传统中医技术在现代急诊医学中的潜在价值。它不仅体现了“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也为发热患者的综合管理开辟了新的思路。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深入,相信更多类似的传统疗法将在严格科研框架下焕发新生,服务于更广泛的健康需求。
在未来,若能进一步优化砭石的中药配伍方案,结合智能温控与压力传感技术实现操作标准化,或将推动刮痧疗法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中医药的现代化之路,正需要这样立足传统、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