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中药材禹余粮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逐渐受到现代医学界的关注。禹余粮,又称“太一余粮”或“石中黄子”,为古代矿物类药材之一,主要成分为含水硅酸铝铁等矿物质,性味甘、涩、平,归胃、大肠经。其核心功效在于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广泛应用于久泻久痢、便血崩漏等症,尤其在治疗慢性肠道疾病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
中医理论认为,泄泻与出血多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或湿热内蕴所致。禹余粮通过其收敛固涩之性,能够有效减少肠道分泌、修复黏膜损伤、抑制异常蠕动,从而达到止泻目的;同时,其所含的金属离子成分可在局部形成保护膜,促进创面愈合,实现止血效果。这种“内外兼修”的机制使其成为治疗慢性腹泻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辅助药物。
近年来,随着对炎症性肠病(IBD)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这一难治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药干预策略再次进入科研视野。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内中医药研究的权威机构,在探索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其中就包括对禹余粮的系统性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直肠和结肠黏膜连续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甚至癌变。现代医学多采用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患者依从性较差。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或辅助疗法成为研究热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动物模型实验发现,禹余粮提取物能显著减轻DSS(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状,表现为体重下降减缓、结肠长度缩短改善、组织病理评分降低。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禹余粮可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减少TNF-α、IL-6等促炎因子的释放,从而缓解肠道炎症反应。此外,它还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上调紧密连接蛋白(如ZO-1、occludin)表达,防止细菌移位和毒素入侵。
更值得关注的是,禹余粮在止血方面的表现同样突出。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黏膜糜烂和微血管破裂常导致反复便血。研究显示,禹余粮中的铁铝硅酸盐成分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成膜性,能够在受损肠壁表面形成物理屏障,减少血液渗出,并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这与其传统中医所说的“收涩止血”功能高度吻合。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的多中心临床观察中,研究人员将禹余粮与其他经典中药如白及、地榆、仙鹤草等配伍使用,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果显示,该复方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还能降低结肠镜下的黏膜损伤程度,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服用后3~5天即出现腹泻次数减少、便血减轻的现象,疗效稳定持久。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禹余粮疗效确切,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因其性质偏于收敛,故不宜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初期或实热积滞者,否则可能造成“闭门留寇”之弊。通常建议在疾病缓解期或慢性迁延期使用,配合健脾益气、清热燥湿类药物,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此外,由于禹余粮属于矿物药,其重金属残留问题也曾引起关注。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国家药典委员会开展了系统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了包括砷、铅、汞等有害元素检测在内的标准化炮制流程,确保药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目前,经过提纯处理的禹余粮已纳入部分医院制剂和中药新药研发项目。
综上所述,禹余粮作为一味古老而有效的中药,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专业机构的推动下,其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复杂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逐步被揭示,临床价值不断得到验证。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以及中药现代化技术的进步,禹余粮有望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数百万患者带来更加安全、自然的治疗选择。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