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赤石脂,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性味甘、涩,微寒,归大肠经,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生肌敛疮等功效,尤其以“涩肠止泻”著称。在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赤石脂被广泛用于治疗久痢、泄泻、便血及外伤出血等病症。随着现代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其药理作用与临床价值不断被证实,并被正式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明确了其在治疗“久痢”方面的法定适应证。
赤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水合硅酸铝,外观呈粉红色、红褐色或白色块状,质地细腻,吸水性强。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其中著名的“赤石脂禹余粮汤”即以赤石脂为主药,用于治疗下利不止、滑脱不禁之症。该方通过重用赤石脂与禹余粮,发挥其收敛固涩之功,使肠滑得止,气陷得升,体现了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思想。后世医家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明确指出:“赤石脂,手足阳明经药也,体重性涩,故能收湿固脱。”进一步肯定了其在肠道疾病中的核心地位。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赤石脂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肠道内的细菌、病毒、毒素及过多水分,从而减轻肠道刺激,缓解腹泻症状。同时,其表面微粒可在肠黏膜形成保护层,减少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此外,赤石脂还具备一定的抑菌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慢性肠道感染状态。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了其“涩肠止泻”的科学基础,为其在久痢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现代医学支持。
《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赤石脂的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等均作出严格规定,确保药材质量可控、安全有效。药典明确指出,赤石脂的功能为“涩肠止泻,止血,止带,生肌敛疮”,主治“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外治疮疡不敛,湿疹,湿疮”。其中,“久泻久痢”被列为主治病症之首,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威标准对其临床疗效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药典特别强调“久痢”这一适应证,区别于一般的急性腹泻,指的是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正气已虚、肠滑失摄的慢性泄泻性疾病,常见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现代医学范畴。
中医认为,“久痢”多因脾肾亏虚、肠滑不固所致,治疗当以补虚固脱、涩肠止泻为法。赤石脂因其性涩质重,专入大肠,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关门留寇”之外的“关门扶正”之效。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常与党参、白术、干姜、肉桂等温补脾肾之品配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养脏汤”,既补益中气,又固涩止泻,标本兼顾,疗效显著。对于伴有便血者,还可配伍乌梅、地榆、槐花等凉血止血之药,增强止血效果。
尽管赤石脂疗效确切,但使用时仍需注意其禁忌与安全性。由于其主要成分为矿物类物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影响胃肠蠕动或导致便秘,故一般不建议用于实热积滞型腹泻。孕妇慎用,且不宜与四环素类、强心苷类药物同服,以免影响吸收或产生不良反应。《中国药典》规定其内服常用量为9~12克,需包煎,以防止粉末刺激咽喉或沉积于胃中引起不适。外用则适量研末调敷,可用于皮肤溃疡、褥疮等难愈性创面。
综上所述,赤石脂作为传统中药中的收敛固涩代表,凭借其独特的矿物属性和明确的药理作用,在治疗久痢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国家药典将其“久痢”适应证正式确立,不仅是对中医药理论经验的传承与肯定,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权威依据。在当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赤石脂的质量控制、作用机制研究及循证医学评价,推动其在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等领域的深入应用,让这一古老药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