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血余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具有显著的止血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各类出血病症。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历代医家对其止血作用多有记载和应用。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药理活性,并被正式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明确其在咯血等适应证中的合法地位。
血余炭是由人的头发经过高温煅烧、炭化而成的药材。古人认为“发为血之余”,故称“血余”,经特殊炮制后成为炭状物即为血余炭。其性味咸、平,归肝、肾经,具有收敛止血、化瘀利尿的功效。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血余炭主要用于治疗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多种出血症,尤其对于慢性或反复性出血有独特疗效。
《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血余炭的来源、炮制方法、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在功能与主治项下明确指出:“收敛止血。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这标志着血余炭在国家层面获得了对咯血等出血症状的正式认可,具备了法定的临床用药依据。这一规定不仅体现了对传统中医药经验的尊重,也反映了现代科学对血余炭药效的系统验证。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咳嗽动作由口排出的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炎等疾病。在中医辨证体系中,咯血多属“肺络受损”、“阴虚火旺”或“热伤肺络”等证型。血余炭因其良好的收敛止血作用,常与其他清热润肺、滋阴降火的药物如白及、阿胶、生地、侧柏叶等配伍使用,以增强止血效果并兼顾病因调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血余炭含有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有机碳结构,其止血机制可能与其物理吸附作用、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有关。实验数据显示,血余炭能显著缩短动物模型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且无明显毒性反应,安全性较高。此外,其炭化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血液中的水分和毒素,有助于局部止血和创面修复。
在临床实践中,血余炭多以内服或外用形式应用。内服时常研末冲服,或入丸散剂;外用则可撒敷于创面,用于皮肤擦伤、口腔溃疡等局部出血。针对咯血患者,中医常采用血余炭配伍方剂,如《医学心悟》中的“咳血方”加减,或与百合固金汤合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血余炭止血效果确切,但其应用仍需辨证施治,不可盲目用于所有类型的出血。例如,实热壅盛所致的急性大咯血应以清热泻火为主,辅以止血,而单纯依赖收敛止血可能延误病情。
此外,血余炭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中国药典》要求其原料必须为人发,不得混杂动物毛发或其他杂质,且需经过严格的净制、煅炭工艺,确保无菌、无异味、无毒性残留。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已有研究尝试通过红外光谱、热分析等技术对血余炭的炮制终点进行量化判断,提升其质量稳定性和批次一致性。
尽管血余炭在止血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但其来源为人体毛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心理抵触或伦理疑虑。因此,在临床推广过程中,医生应做好解释工作,强调其经过高温灭菌和规范炮制,安全可靠。同时,中医药行业也应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传统药材的认知与接受度。
综上所述,血余炭作为一味经典止血中药,凭借其确切的疗效和悠久的应用历史,已被《中国药典》正式纳入法定药品范畴,明确其用于咯血等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这不仅是对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也为现代临床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和作用机制的深入揭示,血余炭有望在出血性疾病的综合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