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玉米须多糖降尿酸,中国疾控中心代谢实验
2025-11-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高”,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高尿酸不仅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还与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在寻找安全有效的降尿酸手段过程中,传统中药材逐渐受到科研界关注。其中,玉米须作为一种常见且易得的中药材,因其具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民间治疗泌尿系统疾病。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的一项代谢实验首次系统验证了玉米须多糖在降低血尿酸水平方面的潜力,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该实验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牵头,联合多家高校及医疗机构共同完成,旨在探索天然植物多糖对尿酸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团队从大量传统中药材中筛选出具有潜在降尿酸活性的成分,最终锁定玉米须中的水溶性多糖——玉米须多糖(Corn Silk Polysaccharides, CSP)。通过现代提取纯化技术,研究人员获得了高纯度的CSP,并在动物模型和人体代谢试验中进行了系统评估。

实验首先在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中展开。研究人员通过给予小鼠腺嘌呤和酵母饲料诱导高尿酸状态,随后分别灌胃不同剂量的玉米须多糖提取物。结果显示,连续给药28天后,实验组小鼠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下降,降幅最高达37.6%,同时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和尿素氮也明显改善。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玉米须多糖能够抑制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活性——这是尿酸生成的关键酶,其过度活跃是导致高尿酸的重要原因。此外,CSP还能促进肾脏中尿酸排泄相关转运蛋白(如ABCG2、OAT1)的表达,从而增强尿酸从尿液中的排出能力。

在动物实验取得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启动了为期12周的人体临床代谢试验。共招募120名轻中度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低剂量组(每日服用500mg玉米须多糖)、高剂量组(每日服用1000mg)。所有受试者均保持原有饮食习惯不变,避免使用其他降尿酸药物。结果显示,第12周末,低剂量组血尿酸平均下降约118 μmol/L,高剂量组下降达162 μmol/L,而对照组仅下降43 μmol/L。值得注意的是,服用玉米须多糖的受试者未报告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检测均在正常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研究人员指出,玉米须多糖之所以能有效调节尿酸代谢,与其复杂的生物活性结构密切相关。CSP主要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和鼠李糖组成,分子量分布在10-100 kDa之间,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这些特性有助于减轻高尿酸引起的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反应,保护肾小管细胞功能,从而维持尿酸排泄的稳定性。此外,玉米须多糖还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促进有益菌增殖,间接影响嘌呤代谢路径,进一步辅助降尿酸效果。

此次中国疾控中心的实验不仅是对传统中药资源的一次深度挖掘,也为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非药物干预提供了新思路。相较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玉米须多糖来源于天然植物,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尤其适用于早期高尿酸人群的干预管理。未来,研究团队计划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人群中的疗效差异,并探索其与其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如低嘌呤饮食、运动)的协同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专家仍提醒公众不可盲目自行采集中药材使用。市售玉米须质量参差不齐,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且多糖提取工艺直接影响其生物活性。因此,应在专业指导下选择经过标准化提取和安全性检测的产品。同时,对于已确诊痛风或尿酸水平极高的患者,仍需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玉米须多糖可作为辅助手段,而非替代疗法。

综上所述,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代谢实验为玉米须这一“平凡”中药材注入了“非凡”的科学内涵。它不仅揭示了玉米须多糖在调控尿酸代谢中的多重机制,也彰显了中医药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广阔应用前景。随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相信这类源自自然、回归健康的干预策略将在慢性病防控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