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地肤子止痒,中国中医科学院湿疹瘙痒评分
2025-11-02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湿疹与瘙痒被归为“湿热蕴肤”“风邪外袭”或“血虚风燥”等范畴,其核心病机多与体内湿热、风邪、血虚等因素密切相关。针对此类皮肤疾患,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其中地肤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因其显著的止痒功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的成熟果实,性味辛、苦,寒,归肾、膀胱经。《本草纲目》记载其具有“清湿热、利小便、祛风止痒”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肤子含有三萜类、黄酮类、皂苷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抗菌及免疫调节等作用,这些特性为其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红斑、丘疹、渗出、结痂、脱屑及剧烈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瘙痒不仅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之一,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搔抓可导致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甚至继发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效控制瘙痒是湿疹治疗的关键环节。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中,建立了一套系统、规范的湿疹瘙痒评分体系,用于客观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该评分体系综合考虑了瘙痒强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对睡眠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等多个维度,通常采用0~3分制进行量化:

  • 0分:无瘙痒;
  • 1分:轻度瘙痒,偶有搔抓,不影响睡眠;
  • 2分:中度瘙痒,频繁搔抓,夜间偶醒;
  • 3分:重度瘙痒,持续难忍,严重影响睡眠与日常活动。

此外,评分还结合皮损面积、红斑、丘疹、渗出、鳞屑等体征进行综合判定,形成“湿疹中医证候积分表”,使疗效评估更加科学、可重复。这一评分系统不仅适用于科研,也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帮助医生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在运用中药治疗湿疹时,地肤子常作为主药或辅药出现在多种方剂中。例如,在经典方剂“消风散”中,地肤子与荆芥、防风、蝉蜕、苦参等配伍,共奏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之效;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地肤子则配合龙胆草、黄芩、栀子等清利湿热之品,用于湿热下注型湿疹。临床观察显示,含地肤子的复方制剂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瘙痒评分,改善皮损状况,且不良反应较少。

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医院曾开展一项针对慢性湿疹患者的临床研究,纳入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以含地肤子的自拟方治疗)与西药对照组(使用抗组胺药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疗程为4周,每周记录瘙痒评分。结果显示,中药组在第2周时瘙痒评分即显著下降,第4周平均瘙痒评分由治疗前的2.6降至0.8,优于对照组的1.3;且中药组复发率较低,患者整体满意度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地肤子的止痒作用并非单一机制,而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实现。现代研究发现,地肤子提取物可抑制组胺释放,降低IgE水平,调节Th1/Th2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其寒凉之性有助于清除体内湿热毒邪,从根源上减少瘙痒诱因。对于血虚风燥型湿疹,中医常将地肤子与当归、生地、白芍等养血润燥药同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地肤子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多入煎剂,常用剂量为9~15克;外洗则可单味煎汤熏洗,或与蛇床子、白鲜皮、苦参等配伍,增强祛风除湿之功。尤其对于婴幼儿湿疹或面部敏感区域,外用疗法更为安全温和,避免系统性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当然,使用地肤子也需辨证施治。因其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损伤中阳;孕妇亦应慎用,必要时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此外,湿疹病因复杂,常与饮食、情绪、环境等因素相关,治疗时应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情绪稳定、注意皮肤保湿等,方可取得更好疗效。

综上所述,地肤子作为一味传统止痒中药,在湿疹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的湿疹瘙痒评分体系,其临床疗效得以科学评估与验证。未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地肤子的作用机制将被进一步揭示,有望在更广泛的皮肤病领域发挥价值,为中医药防治慢性皮肤病提供有力支撑。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