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炉甘石洗剂收敛止痒,中国中医科学院皮炎模型
2025-11-02

炉甘石洗剂作为中医外用制剂中的经典方剂之一,长期以来在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皮炎等常见皮肤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成分为炉甘石、氧化锌、甘油及蒸馏水等,其中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被认为是发挥收敛、止痒作用的核心成分。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与中医药研究的深度融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围绕炉甘石洗剂开展了系统的药效机制研究,特别是在皮炎动物模型上的实验验证,为这一传统外用药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坚实的实验依据。

在中医理论中,炉甘石性甘、平,归肝、胃经,具有解毒明目、收湿敛疮、止痒祛风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湿疹、痱子、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以渗出、红肿、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患。炉甘石洗剂通过局部涂抹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外界刺激,同时其微细颗粒能吸附皮肤表面的渗出液,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实现“收敛”作用。而“止痒”则与其缓解局部充血、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密切相关。

为了科学验证炉甘石洗剂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中国中医科学院皮肤科研究所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皮炎动物模型实验体系。研究人员采用二硝基氟苯(DNFB)或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产生接触性皮炎,模拟人类慢性湿疹或过敏性皮炎的病理过程。该模型能够稳定再现皮肤红斑、水肿、丘疹、搔抓行为增加等典型症状,是评价外用药物抗炎、止痒效果的理想工具。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以及不同浓度的炉甘石洗剂干预组。连续给药5—7天后,观察皮肤病变程度、组织病理学变化、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搔抓次数等指标。结果显示,使用炉甘石洗剂的小鼠皮肤红肿明显减轻,表皮增厚和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且搔抓频率较模型组下降约40%—50%,效果接近弱效糖皮质激素,但未见激素类药物常见的皮肤萎缩等副作用。

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炉甘石洗剂可能通过调控多种炎症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实验发现,用药后小鼠皮损组织中TNF-α、IL-1β、IL-6等促炎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而抗炎因子IL-10有所上升。此外,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受到抑制,提示炉甘石可能通过阻断这一关键炎症调控通路,减轻免疫反应。值得一提的是,炉甘石中的锌离子具有抗氧化和促进上皮修复的作用,能够加速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这可能是其“敛疮”功效的现代生物学解释。

除了抗炎作用,炉甘石洗剂的物理特性也在止痒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悬浮液涂抹后迅速干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细微的粉状覆盖层,既可隔离外界刺激物,又能减少汗液、分泌物对破损皮肤的二次刺激。这种物理屏障效应配合其温和的收敛作用,有效缓解了因皮肤屏障破坏引发的瘙痒感。动物实验中,红外热成像技术还显示,用药区域皮肤温度有所降低,表明局部血液循环得到调节,进一步支持其镇静、舒缓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不仅停留在药效验证层面,还注重从中医药整体观出发,探讨炉甘石洗剂“标本兼顾”的治疗理念。虽然其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属于“治标”之法,但通过快速控制症状、防止继发感染、促进修复,实际上为机体自我调节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思想。同时,研究团队也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指出炉甘石洗剂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皮炎伴有渗出者,而对于干燥脱屑型湿疹则需配合润肤剂使用,避免过度收敛导致皮肤干裂。

目前,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炉甘石洗剂已被纳入多个国家级皮肤病诊疗指南,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使用。其安全性高、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特点,使其成为家庭常备外用药之一。未来,中国中医科学院计划开展更多多中心临床试验,结合代谢组学、皮肤微生态分析等前沿技术,深入挖掘炉甘石与其他中药配伍的协同效应,推动传统外用药的现代化升级。

综上所述,炉甘石洗剂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经典外用制剂,凭借其确切的收敛止痒功效,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中医科学院通过建立科学的皮炎模型,系统揭示了其药理机制,不仅增强了公众对中医药的信任,也为中药外用制剂的标准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范例。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背景下,炉甘石洗剂将继续在皮肤病防治领域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