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鹅口疮,医学上称为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感染引起的真菌性口腔黏膜炎症,常见于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人群。其典型表现为口腔内出现白色斑块,形似奶块但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可见下方红肿甚至出血的黏膜。由于疼痛明显,患者常伴有进食困难、哭闹不安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传统中医药实践中,硼砂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矿物类药材,曾被广泛用于治疗此类口腔疾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硼砂(化学名:四硼酸钠,Na₂B₄O₇·10H₂O)为天然硼酸盐类矿物,味甘咸、性凉,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防腐的功效。在历代中医典籍如《本草纲目》中均有“硼砂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论述。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硼砂水溶液呈弱碱性,能够改变口腔局部的酸碱环境,抑制念珠菌等喜酸性环境的微生物生长;同时其轻微的收敛作用有助于减轻黏膜水肿和渗出,缓解炎症反应。
在临床应用方面,国家药典明确将硼砂列为可用于口腔念珠菌病辅助治疗的中药材之一。具体用法多为配制成浓度适中的漱口液。例如,常用方法是取硼砂1-2克溶于100毫升温开水中,搅拌均匀后用于含漱,每日3-4次,每次含漱1-2分钟后吐出,严禁吞服。该浓度既能发挥抑菌作用,又可避免对黏膜造成刺激。对于婴幼儿患者,因存在误吞风险,通常建议由医生指导稀释至更低浓度,或改用棉签蘸取后局部涂抹患处,操作时需格外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硼砂在传统医学中有一定疗效基础,但其毒性问题不容忽视。硼砂属于低毒类物质,成人摄入1-3克即可引起中毒,儿童更为敏感,摄入5克以上可能致死。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皮疹,严重时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及神经系统异常。因此,《中国药典》虽收录硼砂,但对其用量和用途有严格限定,仅限外用,且不得长期连续使用。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强调禁止将硼砂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亦不推荐非专业人员自行配制药物。
鉴于上述安全性考量,现代医学更倾向于采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片、氟康唑口服液等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这些药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然而,在资源有限或患者对西药不耐受的情况下,合理使用硼砂漱口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或辅助手段。关键在于必须遵循规范剂量与使用方法,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此外,预防鹅口疮的发生同样重要。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奶瓶、奶嘴,避免滥用抗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尤其是对婴幼儿和老年体弱者尤为关键。母乳喂养时应注意乳头清洁,防止交叉感染。对于佩戴义齿的老年人,应做到饭后清洗、睡前摘除,减少真菌滋生的机会。
综上所述,硼砂作为中药材,在国家药典中确有用于口腔念珠菌病的相关记载,其外用漱口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鹅口疮症状。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其潜在毒性,严格控制浓度与使用频率,杜绝内服,尤其在儿童群体中应慎之又慎。在当今医疗条件下,建议优先选择经过科学验证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若考虑使用硼砂,务必在中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传统经验需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安全第一”的合理用药原则。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