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中药材产业链条中,种子作为源头环节,其质量与供应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尽管国家在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优质种子难以有效抵达基层农户手中,技术指导也常常滞后或缺失。这一问题的症结,很大程度上在于村级服务网络的不健全和技术服务体系的断层。
要打通中药材种子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构建覆盖广泛、响应及时的村级服务点,并依托这些服务点建立高效的技术指导体系。村级服务点不仅是种子分发的终端节点,更是信息传递、技术培训和问题反馈的核心枢纽。通过在重点中药材产区设立村级服务站,可以实现种子直供到户,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同时确保种子的真实性与纯度。
村级服务点的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资源整合的原则。可依托现有的农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返乡创业青年力量,设立集种子供应、技术咨询、病虫害防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服务站应配备基本的仓储设施,确保种子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稳定;同时配备信息化设备,接入省级或国家级中药材种植管理平台,实现种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程追溯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村级服务点必须与专业技术支持体系深度融合。当前许多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面临品种选择不当、播种时间不准、田间管理粗放等问题,根源在于缺乏科学指导。因此,应建立“专家+农技员+乡土能人”的三级技术指导网络。省级科研机构和高校负责提供良种选育成果和技术标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组织培训和现场示范;而村级服务点则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员或“土专家”驻点服务,为农户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
例如,在甘肃陇南的当归种植区,当地通过设立20余个村级中药材服务站,联合省农科院定期开展田间课堂,推广脱毒种苗和规范化种植技术,使当归出苗率提升30%以上,根腐病发生率显著下降。类似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将技术真正下沉到村一级,才能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此外,还应强化政策支持与长效机制建设。地方政府应将村级服务点纳入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给予用地、用电、资金等方面的扶持;鼓励龙头企业与服务点合作,实行“订单式”供种,形成“企业+服务点+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第三方机构参与技术培训与推广,提升服务的专业性与可持续性。
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也为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新路径。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中药材种植APP或小程序,农户可通过手机查询适种品种、获取种植日历、观看教学视频,甚至在线预约专家答疑。村级服务点则作为线下触点,负责组织集中学习、发放物化补贴、收集种植数据,形成线上线下协同的服务模式。
当然,也要警惕服务点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一些地方曾出现“挂牌即完成”的现象,服务点建成后长期闲置,技术人员不到位,导致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将服务覆盖率、农户满意度、种子推广成效等指标纳入绩效管理,确保服务点真正“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
总之,中药材种子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物流的末端,更是技术服务的起点。唯有通过系统化建设村级服务点,整合技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才能让优质种子和先进技艺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千家万户的药农。这不仅关乎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未来,应持续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推动中药材种业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让每一粒良种都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价值。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