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和植物提取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材在抗菌、抗炎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潜力日益受到关注。枇杷核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在民间常被用于止咳化痰、润肺平喘,但其药理作用尤其是抑菌活性尚未得到系统研究。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了一项关于“枇杷核提取物对口腔常见致病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口腔健康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枇杷核来源于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的成熟种子,味苦、性寒,归肺、胃经。中医理论认为其具有化痰止咳、疏肝理气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枇杷核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苦杏仁苷、黄酮类、多酚类及挥发油等,这些成分在抗氧化、抗炎和抗菌方面表现出潜在活性。然而,针对其具体抑菌机制及在口腔微生物环境中的应用,此前缺乏权威系统的实验数据支持。
此次由中国疾控中心组织的实验,旨在评估枇杷核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多种口腔常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选取了临床常见的几种口腔病原菌,包括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以及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这些微生物与龋齿、牙周炎、口臭及口腔真菌感染密切相关。
实验采用水提、乙醇提和超临界CO₂萃取三种方式制备枇杷核提取物,并通过琼脂扩散法(打孔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最强的抑菌活性。其中,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6.3±0.8 mm,MIC值为12.5 mg/mL;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圈为14.7±0.6 mm,MIC为25 mg/mL。值得注意的是,枇杷核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也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达12.1±0.5 mm,表明其不仅对细菌有效,对真菌亦具广谱抑制潜力。
进一步的机理分析表明,枇杷核提取物可能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结构、干扰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生物膜形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抑菌作用。特别是其中富含的多酚类物质,能够与细菌细胞壁上的肽聚糖结合,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内容物外泄;而黄酮类化合物则可通过螯合金属离子,影响细菌代谢酶的活性。此外,实验还发现,枇杷核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变形链球菌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黏附能力,从而减少牙菌斑的形成,这对预防龋齿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性评估是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员通过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使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评估提取物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在有效抑菌浓度范围内,枇杷核乙醇提取物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细胞存活率保持在90%以上,提示其具备良好的局部应用安全性。
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首次系统验证了枇杷核提取物在口腔微生物控制方面的科学价值,填补了中药材在口腔护理领域应用研究的空白。相较于化学合成抗菌剂(如氯己定),植物提取物具有来源天然、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未来,枇杷核提取物有望被开发为漱口水、牙膏或口腔喷雾等新型功能性口腔护理产品,尤其适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正畸人群及老年人等易感群体。
当然,研究仍存在局限性。目前的数据主要基于体外实验,尚需开展动物模型和人体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实际疗效与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此外,枇杷核中苦杏仁苷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分解产生氢氰酸,因此提取工艺需严格控制,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研究为传统中药材枇杷核的现代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它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变废为宝”的资源利用理念——枇杷核以往多被视为果品加工废弃物,如今却展现出高附加值的药用前景,同时也推动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口腔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随着后续研究的推进,枇杷核提取物有望成为绿色、安全、高效的天然口腔抗菌剂,为公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健康选择。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