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蚕豆衣治呃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案例
2025-10-29

在传统中医药的广袤宝库中,许多看似寻常的植物部位往往蕴含着意想不到的疗效。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本被忽视的中药材逐渐进入临床视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近期报道的一则病例,便生动展现了“蚕豆衣”这一冷门药材在治疗顽固性呃逆中的独特价值。

患者为一名62岁的男性,因胃癌术后反复发作顽固性呃逆长达三个月而就诊。期间曾尝试多种西药治疗,包括多潘立酮、巴氯芬及甲氧氯普胺等,效果均不理想。患者每日呃逆频繁发作,严重时每分钟达十余次,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体重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后经人推荐转至中医科寻求治疗。接诊医生详细问诊并结合舌脉辨证:舌红少苔,脉细数,辨为“胃阴不足,气逆上冲”之证。在常规选用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方剂效果不佳后,医生决定另辟蹊径,查阅古籍文献,发现《本草纲目拾遗》中有“蚕豆壳能止哕”的记载,遂考虑使用蚕豆衣入药。

所谓“蚕豆衣”,即蚕豆成熟后剥下的种皮,又称“蚕豆壳”或“南豆壳”,在民间偶有用于利湿消肿之用,但现代临床极少单独使用。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蚕豆衣味甘、淡,性平,归脾、胃经,具有和胃化湿、降逆止呕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缓解膈肌痉挛有关。虽然现代药理研究尚不充分,但古代医家已有相关经验积累。

医生据此拟定处方:以蚕豆衣30克为主药,辅以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竹茹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患者服用三剂后,呃逆频率明显减少,由原先每分钟十几次降至每日偶发数次;继续服用七剂后,呃逆基本消失,夜间可安睡,食欲恢复。随访一个月未见复发,疗效稳定。

该案例之所以引人关注,在于它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与“药证相应”的核心理念。在面对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顽固症状时,回归经典、挖掘冷僻药材,往往能打开新的治疗思路。蚕豆衣虽非贵重药材,却因其性味平和、专入脾胃,对胃气上逆之证展现出良好的针对性。尤其适用于术后体虚、胃阴不足、气机失调所致的慢性呃逆,避免了长期使用西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从更深层次看,这一案例也反映出中医药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许多常见食材的副产品,如玉米须、西瓜翠衣、冬瓜皮、绿豆衣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均可转化为有效药物。蚕豆作为我国广泛种植的作物,其种皮常被当作废弃物处理,若能系统研究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未来或可开发成标准化中药制剂,服务于更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

当然,我们也需理性看待个案的价值。单一病例虽具启发意义,但尚不足以形成普遍推广的临床指南。后续仍需开展更大样本的临床观察,明确蚕豆衣的最佳用量、配伍规律及适用人群。同时,应加强对其活性成分的提取与作用机制研究,例如是否含有黄酮类、多糖类物质影响胃肠动力,或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缓解膈肌痉挛等。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年来持续推动“经典名方临床转化”与“民间验方整理”工作,鼓励医师在遵循中医理论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此次蚕豆衣治呃逆的成功应用,正是这种学术氛围下的成果体现。医院还建立了中药外治与偏方数据库,对类似经验进行系统收录与科学验证,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小小一味蚕豆衣,承载的是千年中医药“万物皆可为药”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高科技医疗手段的同时,不应遗忘那些扎根于生活、流传于民间的传统疗法。只要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深厚的临床功底,即使是田间地头的寻常之物,也可能成为解除病痛的关键良方。未来,期待更多像蚕豆衣这样的“沉睡药材”被唤醒,在现代临床中焕发新生。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