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绿豆衣明目退翳,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古籍验证
2025-10-29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浩瀚典籍中,中药材的应用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绿豆作为日常饮食中的常见食材,其药用价值早在古代医书中便有详尽记载。而鲜为人知的是,绿豆在加工过程中脱下的外层种皮——即“绿豆衣”,也是一味具有独特疗效的中药,尤其在眼科疾病治疗方面,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潜力。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研究所通过对历代古籍的系统整理与临床验证,进一步证实了绿豆衣“明目退翳”的功效,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退翳”是中医眼科术语,指的是消除角膜上的云翳、斑痕等影响视力的病理产物。这类病症多由外感风热、肝火上炎或久病伤阴所致,在古代被称为“翳障”“白膜遮睛”等。《本草纲目》中记载:“绿豆,消肿治痘,解毒明目。”虽未明确提及绿豆衣,但李时珍指出绿豆皮性寒味甘,入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发现绿豆衣较之整个绿豆更为轻清上行,善于走上焦,尤能清头目之火,因此逐渐被用于眼疾治疗。

清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中有言:“凡目生翳者,多因风热客于肝胆,上攻于目,宜以轻清之品疏散风热,兼以退翳。”书中虽未直接命名“绿豆衣”,但在多个方剂中使用“绿豆皮”配伍菊花、决明子、木贼草等药材,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及角膜云翳。这一记载引起了现代研究人员的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研究所组织专家团队,对自唐宋以来涉及眼部疾病的百余部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梳理,发现至少有七部重要医书提及绿豆或其外皮在明目方面的应用,其中三部明确将其用于“退翳”方剂之中。

为进一步验证古籍记载的科学性,研究团队开展了系统的药理实验与临床观察。他们从优质绿豆中分离出纯净的绿豆衣,经过干燥、粉碎、提取有效成分后,制备成水煎剂和滴眼制剂。动物实验显示,绿豆衣提取物可显著减轻实验性角膜炎模型兔的眼部充血与角膜混浊程度,抑制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同时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修复。体外研究表明,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这可能是其“退翳”作用的物质基础。

在临床试验阶段,研究团队选取了60例确诊为角膜云翳或早期角膜瘢痕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绿豆衣水煎剂(每日两次,每次15克),并配合中药熏洗。疗程为四周。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改善率高达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角膜透明度提升、视力恢复速度也优于对照组。更有患者反馈,长期服用后不仅眼部不适减轻,连口干舌燥、心烦易怒等“上火”症状也有所缓解,体现出中医整体调理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绿豆衣的使用讲究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其性偏寒凉,适用于实热型眼病,如急性结膜炎、角膜炎伴发翳障者。而对于脾胃虚寒、容易腹泻或属阴虚火旺体质的患者,则需慎用或配伍温中健脾之品,以防伤及正气。此外,现代研究也提示,绿豆衣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某些西药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联合用药时应遵医嘱,避免盲目自行服用。

此次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导的研究,不仅是对古籍经验的现代验证,更体现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发展理念。通过将古代文献考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既还原了绿豆衣在眼科应用中的历史脉络,又为其临床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研究的深入,诸如绿豆衣这样的“小药材”有望在防治慢性眼病、延缓视力衰退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药的魅力,正在于其历经千年沉淀仍不断焕发新生。从一粒绿豆的外衣中挖掘出治疗眼疾的良方,既是古人智慧的延续,也是现代科研力量的体现。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推动创新,正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坚实步伐。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