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持续攀升,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再次受到广泛关注。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长期控制不佳可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尽管现代医学在降压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部分患者对化学药物存在副作用敏感或依从性差的问题,因此寻找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替代或辅助疗法成为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展了一项关于“中药材黄瓜藤煎液降压效果”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多个中医内科团队共同完成,旨在评估黄瓜藤煎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及安全性。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设计,共纳入120名年龄在45至70岁之间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受试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且未接受强效降压药物干预或已稳定用药至少一个月。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每日服用标准化制备的黄瓜藤煎液,对照组则服用外观、气味相似的安慰剂,疗程持续8周,期间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
黄瓜藤,即葫芦科植物黄瓜(Cucumis sativus L.)的干燥茎叶,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平肝潜阳的功效。民间早有使用黄瓜藤煮水缓解头晕、头痛等“上火”症状的记载,但其具体药理机制及对血压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次研究首次通过现代科研方法验证其临床疗效。研究人员对黄瓜藤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其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皂苷、多糖及多种微量元素,这些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扩张血管、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途径发挥降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下降12.3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7.8 mmHg,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收缩压下降4.1 mmHg和舒张压下降2.6 mmHg(P<0.0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未调整原有降压药物的前提下,实验组中有68%的患者血压达到理想控制水平(<140/90 mmHg),而对照组仅为32%。此外,实验组患者普遍反映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有所缓解,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
在安全性方面,研究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少数实验组患者出现轻微胃部不适或大便偏稀,症状轻微且自行缓解,未影响继续用药。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表明黄瓜藤煎液在推荐剂量下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研究负责人指出,本项研究虽样本量有限,且观察周期较短,但结果初步证实了黄瓜藤煎液作为辅助降压手段的潜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抗氧化应激及调节一氧化氮(NO)通路有关,后续将开展更大规模、多中心的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明确其疗效稳定性及适用人群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严格遵循中药现代化研究规范,所有黄瓜藤原料均来自规范化种植基地,煎液制备过程实行标准化操作,确保每批次药液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致。这种“药材—制剂—临床”一体化的研究模式,体现了中医药研究向科学化、标准化迈进的重要趋势。
当然,专家也提醒公众,黄瓜藤煎液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尚未作为正式药品上市,不建议患者自行采集中药盲目使用。野生植物可能存在农药残留或重金属污染风险,且个体体质差异较大,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
总体而言,山东中医药大学的这项研究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开辟了新思路,不仅验证了传统经验药用的有效性,也为开发天然来源的降压辅助产品提供了科学支撑。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慢病管理中的角色将更加突出,有望为全球高血压防控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