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葱籽,作为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调味品——葱的种子,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药食同源”理念的不断深化,葱籽因其温肾明目、通阳散寒的功效,被正式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公告》之中,标志着其在保健食品和临床应用中的合法地位进一步确立,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葱籽性温,味辛,归肝、肾经,是中医经典方剂中常用的辅助药材之一。《本草纲目》记载:“葱实,主明目,补中气,安五脏。”历代医家认为,葱籽虽小,却具温补肾阳、疏散风寒、改善视力之功。尤其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视物昏花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葱籽富含挥发油、硫化物、黄酮类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葱籽列入药食同源目录,是基于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食用历史的综合评估。所谓“药食同源”,是指某些物质既可作为食品使用,又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既能满足日常营养需求,又能起到调理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这一理念源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通过饮食调养来维护健康。葱籽的入选,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寓医于食”的智慧,也反映了国家推动中医药融入国民健康体系的战略方向。
从实际应用来看,葱籽在民间早有食用传统。北方地区常将其炒熟后研末,加入粥中或拌入面食,用于冬季温补;南方部分地区则习惯将葱籽与枸杞、菊花等搭配泡茶,以缓解眼疲劳、改善视力。如今,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以葱籽为主要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饮品正在逐步走向市场。例如,一些企业已开发出葱籽复合茶、温肾颗粒、明目胶囊等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葱籽被列为药食同源物质,但其使用仍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讲究个体差异,葱籽性温,适合阳虚体质者,但对于阴虚火旺、实热内盛的人群,则不宜过量服用,以免助火伤阴。此外,孕妇及特殊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因此,推广葱籽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科学指导和规范管理的基础之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列入药食同源目录的物质需符合“传统食用习惯、安全可靠、功能明确”三大标准。葱籽的入选,不仅是对其药用价值的认可,更是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力推动。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强调“中西医并重”,而药食同源正是实现中医药生活化、大众化的重要路径。通过将中药材融入日常饮食,不仅能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也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
未来,随着科研投入的加大和产业链的完善,葱籽等药食同源品种有望在慢性病防治、亚健康调理、老年健康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应加强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质量追溯、功效评价和安全性监测,确保消费者能够安全、放心地使用这类产品。此外,还需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葱籽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适用人群,避免盲目跟风或误用滥用。
总之,葱籽被列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既是中医药宝库中一颗明珠的重新发现,也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健康理念融合的生动体现。它提醒我们,身边的寻常食材,可能蕴藏着不凡的养生智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只要坚持科学态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民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