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关注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草药被重新审视并应用于现代医学研究。其中,荠菜作为一种常见野菜,不仅在民间饮食中广受欢迎,其潜在的药用价值也逐渐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特别是在眼压调控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眼科中心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首次系统评估了中药材荠菜煮水对降低眼压的效果,为青光眼等眼压相关疾病的非药物干预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又名地菜、护生草,味甘淡、性凉,归肝、脾、膀胱经,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平肝明目的功效。传统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常导致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等症状,而荠菜因其清肝明目的特性,常被用于辅助治疗眼部不适。然而,关于其是否具有确切降眼压作用,长期以来缺乏严谨的临床证据支持。
为验证这一假设,广州中医药大学眼科中心联合广东省中医院眼科,于2022年启动了一项为期18个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120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年龄在45至70岁之间,均未接受过手术治疗,且在入组前已停用一切降眼压药物至少两周。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每日服用由标准化炮制工艺制成的荠菜水煎剂(每次200ml,含干品荠菜15克),对照组则服用外观、气味相似的安慰剂(以无活性植物成分模拟)。所有受试者均不知晓自己所属分组,研究人员在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中亦保持盲态,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
试验期间,研究人员每两周测量一次眼压(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同时记录视力、视野变化及全身不良反应。经过12周的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眼压从基线的23.6±2.1 mmHg下降至19.4±1.8 mmHg,降幅达4.2 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眼压仅下降0.8 mmHg,无显著变化。此外,实验组中有68%的患者眼压降至21 mmHg以下(青光眼干预阈值),而对照组仅为22%。值得注意的是,荠菜组患者在主观视觉舒适度评分上也明显优于对照组,部分患者反映视物清晰度有所提升。
从机制上看,研究团队通过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探讨了荠菜降眼压的可能途径。分析发现,荠菜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和有机酸(如芥子酸、咖啡酸),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及调节房水循环的作用。具体而言,荠菜提取物可抑制睫状体上皮细胞中Na⁺-K⁺-ATP酶的活性,从而减少房水生成;同时促进小梁网通透性,增加房水流出,双重机制共同实现眼压下降。此外,荠菜中的钾离子含量较高,有助于维持眼内电解质平衡,避免因代谢紊乱引发的眼压波动。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研究团队也强调了其局限性。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且观察周期较短,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仍需更大规模、多中心的随访研究加以验证。其次,荠菜作为药食同源植物,个体差异较大,不同产地、采收季节的荠菜有效成分含量可能存在波动,未来需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再者,部分脾胃虚寒者服用后出现轻微腹泻或胃部不适,提示临床应用时应辨证施治,避免盲目推广。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它首次以现代循证医学方法验证了传统中药在眼压管理中的潜力,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荠菜作为一种易得、低成本、副作用少的天然植物资源,若能进一步开发成标准化制剂,或将为轻中度高眼压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对化学降眼压药物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的人群。
总体而言,广州中医药大学眼科中心的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医药在眼科领域的科学化进程,也为“药食同源”理念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积累,相信像荠菜这样的传统中草药将在现代健康管理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