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芝麻作为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便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草纲目》记载:“胡麻(即黑芝麻)性平味甘,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之功效。”这一论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黑芝麻药用价值的深刻认识,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科围绕黑芝麻对老年人群肝肾功能及骨密度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肝肾两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先天之本”与“生命之根”。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共同维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衰老过程。尤其在老年群体中,肝肾亏虚常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筋骨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骨质疏松、骨折风险上升。因此,如何通过天然药物或食疗手段延缓肝肾功能衰退,成为中医药抗衰老研究的重要方向。黑芝麻因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钙、铁及多种氨基酸,被广泛认为是滋补肝肾的理想食材。
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科的研究团队针对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展开了一项为期12个月的临床观察研究。研究共纳入300名受试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每日摄入15克炒熟黑芝麻粉,连续服用一年,对照组则维持原有饮食结构不变。研究人员定期检测两组人群的肝肾功能指标、血清激素水平及腰椎、股骨颈部位的骨密度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持续服用黑芝麻的实验组在多项指标上表现出显著改善。首先,在肝肾功能方面,实验组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水平趋于稳定,部分患者原有轻度升高的指标出现回落,提示黑芝麻可能对老年肝脏代谢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次,在内分泌调节方面,实验组的睾酮、雌二醇水平较对照组有轻微但稳定的提升趋势,这与中医“精能化气”的理论相吻合,说明黑芝麻可能通过补益肾精间接影响性腺轴功能。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骨密度的变化。骨质疏松是老年群体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其根本原因在于肾精不足、骨骼失养。中医认为“肾主骨”,肾精充足则骨坚齿固,肾虚则骨痿易折。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在12个月后腰椎L1-L4的骨密度平均提高约2.3%,股骨颈区域提高1.8%,而对照组则分别下降0.9%和1.2%。这一结果表明,长期摄入黑芝麻有助于减缓甚至逆转老年性骨量流失,其机制可能与黑芝麻中的钙、镁、植物甾醇以及木酚素类物质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有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黑芝麻的摄入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与肠道功能。实验组中有76%的受试者反映夜间醒转次数减少、大便通畅,这与黑芝麻润肠通便的传统功效一致。研究人员推测,良好的睡眠与消化吸收功能进一步增强了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协同促进肝肾功能的修复与骨骼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强调黑芝麻的疗效与其加工方式密切相关。生芝麻质地坚硬,不易消化,且含有一定量的抗营养因子;而经过低温炒制后的黑芝麻不仅香气浓郁,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释放与吸收。研究中所使用的黑芝麻均采用传统文火炒制工艺,确保其药性温和而不燥,适合长期服用。
当然,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样本量相对有限,观察周期尚不足以评估长期服用的安全性与远期效果;同时,黑芝麻作为复合成分食物,其具体活性物质及其作用靶点仍需进一步分离与验证。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并结合代谢组学与基因表达分析,深入揭示黑芝麻补肝肾、强筋骨的分子机制。
综上所述,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科的研究为黑芝麻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它不仅证实了黑芝麻在改善肝肾功能、提升骨密度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凸显了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独特优势。在老龄化社会日益加剧的今天,推广以黑芝麻为代表的药食同源方案,或将为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一条安全、有效、可持续的路径。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