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垂盆草降低ALT,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病协作组临床总结
2025-10-29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材在肝病治疗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其中,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作为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功效的常用中草药,在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病协作组组织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与总结工作,系统评估了垂盆草在各类肝病患者中对ALT水平的影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AL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生化指标,其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现代医学虽有多种保肝降酶药物,但部分患者存在停药反弹、不良反应等问题。而垂盆草作为传统保肝草药,在民间已有长期应用历史。协作组通过整合全国20余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临床数据,纳入近3000例ALT异常患者,开展为期6个月至1年不等的随访观察,重点分析垂盆草单用或联合常规治疗对ALT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每日口服垂盆草制剂(相当于干品30克)连续4周后,ALT平均下降幅度达5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2%。尤其在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肝功能异常患者中,ALT复常率在治疗12周后达到67.3%,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患者在停用西药降酶药后,继续使用垂盆草维持治疗,ALT水平仍保持稳定,提示其可能具有一定的“护肝记忆”效应。

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人群中,垂盆草同样表现出良好的降酶效果。通过对1200余例肥胖伴ALT升高患者的观察发现,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与垂盆草治疗者,ALT改善率较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高出21.5个百分点。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其抗炎、抗氧化及调节脂代谢的多重机制有关。动物实验也证实,垂盆草提取物可显著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肝脂肪变性和炎症浸润,抑制肝脏NF-κB和JNK信号通路的活化。

针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协作组特别设立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显示,在接受抗结核、抗肿瘤等肝毒性药物治疗期间,提前或同步使用垂盆草制剂的患者,ALT异常发生率降低了约34%。即使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及时加用垂盆草后,多数患者可在2~4周内恢复正常,有效避免了治疗中断。这一结果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药理机制来看,现代研究已初步揭示垂盆草降ALT的作用基础。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三萜类、生物碱及多糖等物质。其中,垂盆草苷(sarmentosin)被证实具有直接保护肝细胞膜、减少自由基生成、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该成分能显著抑制肝细胞在过氧化氢刺激下的凋亡,并上调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此外,垂盆草还被发现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间接改善肝脏炎症状态,体现了“肠-肝轴”调控的新视角。

在安全性方面,协作组汇总的不良事件报告显示,垂盆草总体耐受性良好。少数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泻,多在减量或饭后服用后缓解。未见严重过敏反应或肝肾功能损害的报道。长期使用(超过6个月)的病例随访也未发现蓄积毒性,为其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安全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协作组强调,垂盆草的应用需辨证施治,尤适用于湿热蕴结型肝病患者,表现为口苦、胁痛、舌红苔黄腻等症状者疗效更佳。而对于脾虚便溏或阳虚体质者,则应慎用或配伍健脾温中药以减其寒凉之性。此外,建议选择正规渠道生产的标准化制剂,避免因药材来源混杂影响疗效与安全。

综上所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病协作组的临床总结充分证实了垂盆草在降低ALT方面的明确疗效和良好安全性。它不仅为肝功能异常患者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低风险的治疗选择,也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典范。未来,随着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和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推进,垂盆草有望成为肝病综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及更多患者。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