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心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材,其性味苦寒,归肺、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消肿、凉血止痢等功效。自古以来,穿心莲在治疗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及湿热泻痢等方面有着显著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在抗炎、退热、抗菌等方面的分子机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中最主要的二萜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表达,从而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此外,它还能抑制环氧化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减少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等炎症介质的生成,发挥多靶点抗炎作用。这种多层次、多通路的抗炎机制,使穿心莲内酯在应对急性炎症性疾病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潜力。
在退热方面,穿心莲内酯同样显示出确切效果。发热是机体对感染或炎症的一种防御反应,通常由致热原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穿心莲内酯可通过抑制内源性致热因子的释放,调节体温中枢功能,降低发热动物模型的体温。临床观察也表明,含穿心莲内酯的制剂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伴有发热症状的疾病中,能迅速缓解发热,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更为重要的是,穿心莲及其提取物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正式收录,并明确指出其适用于“急性菌痢”的治疗。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属于中医“湿热痢”范畴。穿心莲因其苦寒之性,能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正契合该病的病机特点。现代研究证实,穿心莲内酯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志贺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具有一定的体外抑菌作用,同时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从而协同发挥抗感染效应。
国家药典将穿心莲列为治疗急性菌痢的推荐用药,不仅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也得益于严谨的药效学与临床试验支持。例如,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穿心莲片或穿心莲内酯滴丸在改善急性菌痢患者腹泻频率、腹痛程度及退热时间方面,疗效与部分抗生素相当,且胃肠道刺激小,适合不宜使用抗生素的人群。此外,穿心莲制剂还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剂量,有助于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在当前抗菌药物滥用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剂型开发方面,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穿心莲内酯已被制成片剂、胶囊、注射液、滴丸等多种形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适用性。特别是穿心莲内酯磺化衍生物(如穿琥宁、炎琥宁)的研制,增强了其水溶性和稳定性,广泛用于静脉给药治疗重症感染,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当然,在使用穿心莲及其制剂时也需注意其潜在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疹、头晕、胃部不适等轻微反应,极个别病例报告有过敏性休克,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此外,因其性寒,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腹泻或食欲减退,应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穿心莲作为传统中药的代表之一,凭借其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在抗炎、退热及抗感染方面的多重药理作用,已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药典对其治疗急性菌痢的适应证予以明确,既是对中医药经验的科学总结,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对穿心莲内酯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剂型的不断优化,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在抗炎免疫调节、病毒感染辅助治疗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