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脾胃学说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共同承担着人体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与输布功能。一旦脾胃功能失调,湿邪内生,便容易引发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等一系列症状。针对此类问题,中医历来主张“健脾祛湿”为根本治法。近年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脾胃病研究所主导的一项临床观察研究,聚焦于一种传统药食同源制品——茯苓饼,对其在健脾祛湿方面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估,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茯苓,作为中医经典药材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历代医家如张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次使用茯苓配伍组方,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皆以调理水湿代谢为核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主要含有茯苓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道菌群、增强脾脏功能等多重作用。将茯苓制成饼剂,既保留了其药效,又便于日常食用,体现了“药食同源”的中医智慧。
本次临床观察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脾胃病研究所牵头,在北京地区三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同步开展,共纳入320例符合脾虚湿盛证诊断标准的患者。入选患者均表现为长期食欲减退、餐后腹胀、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肢体困重、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等典型症状。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设计,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60人。试验组每日服用由研究所特制的茯苓饼(主要成分为茯苓粉、山药粉、莲子粉、陈皮粉及少量蜂蜜),每次30克,早晚各一次;对照组则服用外观、口感相似但不含茯苓及其他中药成分的安慰饼。观察周期为8周,期间所有患者保持原有饮食结构不变,避免使用其他健脾类药物。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周干预,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体而言,试验组中78.5%的患者食欲明显提升,腹胀发生频率下降超过60%,大便形态趋于正常的比例达72.3%,而对照组相应数据分别为45.6%、38.2%和41.9%。通过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估,试验组平均积分下降幅度为63.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2.4%(P<0.01)。此外,部分患者接受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生活质量问卷(FDDQL)测评,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提升了近40%,表明茯苓饼不仅改善了生理症状,也显著提升了患者的主观舒适度与日常活动能力。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茯苓饼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协同增效的配方设计密切相关。除主药茯苓外,山药补脾养胃、益气养阴;莲子健脾止泻、养心安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四者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渗湿和中之功,正契合脾虚湿盛之病机。现代研究亦证实,该复方组合可促进胃排空、增强小肠推进功能,并调节肠道分泌型IgA水平,从而改善脾胃虚弱状态下的消化吸收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观察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初期出现轻微腹胀或排气增多,考虑为脾胃功能逐步恢复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持续数日后自行缓解。研究团队认为,茯苓饼作为一种温和、安全、易于坚持的干预手段,特别适合亚健康人群、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以及处于康复期的脾虚体质者长期调养。
当然,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观察周期相对较短,未能追踪长期疗效;样本集中于北方城市,地域差异影响尚需验证。未来研究拟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并结合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检测等现代技术,深入揭示茯苓饼调节脾胃功能的生物学基础。
总体而言,此次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脾胃病研究所开展的临床观察,为茯苓饼的健脾祛湿功效提供了有力的循证支持。它不仅验证了传统经验的科学价值,也为中医药现代化、生活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这样一款兼具疗效与便捷性的药膳制品,或许将成为守护国民脾胃健康的重要选择之一。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