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遵循《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是确保药材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提升,部分中药材的采收、加工或田间管理作业不得不延伸至夜间进行。然而,夜间作业存在光线不足、人员疲劳、安全隐患增加等问题,若管理不当,极易影响药材品质甚至违反GAP的基本要求。因此,科学、规范地管理中药材种植中的夜间作业,成为保障GAP实施的重要环节。
首先,应明确夜间作业的必要性与范围。并非所有中药材种植活动都适合在夜间进行,通常仅限于特定环节,如高温季节的采收(避免日间高温导致药材有效成分流失)、虫害防治(某些害虫夜间活跃)、或运输加工衔接等。企业或种植基地应在GAP管理体系中制定详细的作业规程,明确规定哪些操作可在夜间开展,并设定相应的审批流程。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组织夜间作业,以防止随意性和管理失控。
其次,照明系统的规范化配置至关重要。良好的照明是保障作业质量与安全的基础。根据GAP“环境适宜、过程可控”的原则,夜间作业区域必须配备充足、均匀且无眩光的照明设施。例如,在采收区应使用防潮、防爆的LED灯具,确保光照强度不低于50勒克斯;在农药喷洒区域则需避免强光干扰喷雾设备操作。同时,照明设备应定期维护,防止因故障导致作业中断或安全事故。此外,建议采用分区照明控制,按需开启,既节能又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
人员管理是夜间作业的核心。GAP强调“人员培训与职责明确”,夜间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项培训,了解夜间工作的风险点及应急措施。基地应建立轮班制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连续加班导致疲劳作业。每班次应配备至少一名具备GAP知识的现场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确保药材采收、搬运、初加工等环节符合质量要求。例如,在采挖根茎类药材时,夜间更易出现挖掘过深或遗漏植株的情况,需加强巡查与复核。
在操作流程方面,必须严格遵循GAP规定的标准化作业程序(SOP)。例如,夜间采收的药材应及时标记批次信息,防止混淆;采摘后应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因温度升高引发霉变或成分降解。对于需要即时加工的药材(如鲜切、干燥),应确保加工设备正常运行,并有备用电源以防断电。所有操作记录须实时填写,包括作业时间、参与人员、环境温湿度等,确保可追溯性——这是GAP认证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安全防控体系也不容忽视。夜间作业增加了人身伤害、机械事故和环境污染的风险。基地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如反光背心、头灯、急救包等,并在作业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农药喷洒作业尤其要谨慎,必须避开居民区和水源地,喷药人员需穿戴全套防护服,作业后及时清洗并妥善处理废弃物,防止交叉污染。同时,应建立应急预案,如突发停电、人员受伤等情况的处置流程,并定期组织演练。
最后,监管部门和第三方认证机构应加强对夜间作业的监督检查。在GAP认证审核中,应将夜间作业管理纳入重点审查内容,核查相关制度文件、操作记录和现场执行情况。对于违规行为,应及时提出整改要求,情节严重者可暂停或撤销认证资格,以此倒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中药材种植中的夜间作业虽具现实需求,但必须在GAP框架下进行系统化、精细化管理。通过明确作业范围、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人员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落实安全保障和加强监管,才能真正实现“从土地到药材”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有效与可控,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药材日益增长的需求。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