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遵循《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是确保药材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种植基地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临时工成为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然而,临时工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培训,使其在短时间内掌握GAP相关要求,成为保障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重要课题。
首先,应明确培训目标。对临时工的GAP培训不应追求全面深入的专业知识,而应聚焦于“必须知道”和“必须做到”的核心内容。培训目标应包括:了解GAP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中药材种植的关键环节操作规范;熟悉农药、肥料的安全使用要求;具备基本的质量意识和记录能力。通过清晰的目标设定,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培训内容的设计应结合实际工作场景,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将培训分为几个模块:一是GAP基础知识普及,如什么是GAP、为什么实施GAP、不规范种植可能带来的风险等,帮助临时工建立基本认知;二是具体操作规程培训,如种子种苗的选择与处理、土壤准备、播种或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时机与方法等,每个环节都应结合当地主栽品种进行实例讲解;三是安全与环保要求,重点强调禁用农药清单、化肥施用限量、废弃物处理方式等,强化安全意识;四是记录与追溯要求,教会临时工如何填写田间管理记录表,包括施肥、打药、灌溉等关键操作的时间、用量和责任人信息,确保生产过程可追溯。
在培训方式上,应避免单一的课堂讲授,采用“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模式。考虑到临时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语言表达应通俗易懂,尽量使用方言或口语化表达,配合实物演示、现场示范和动手操作。例如,在讲解病虫害识别时,可带领工人到田间实地观察典型症状,并发放图文并茂的简易手册作为参考。同时,可设置“师傅带徒弟”的机制,由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或长期工带领临时工边干边学,通过实践巩固知识。
培训时间安排应灵活高效。由于临时工工作周期短、流动性大,不宜安排长时间集中培训。可采取“分段式”培训策略:在用工高峰期前组织一次集中入门培训,随后在关键农事节点(如播种期、打药期、采收期)开展短期强化培训。每次培训控制在1—2小时内,重点突出当阶段的操作要点,确保“学了就能用”。
此外,应建立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培训结束后可通过简单问答、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对掌握较好的工人给予适当奖励,如优先录用、提高日薪或发放小礼品,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将培训记录纳入用工档案,作为后续用工选择的参考依据,形成正向循环。
为保障培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企业或合作社应建立常态化的培训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定期更新培训材料,收集工人反馈,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同时,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制作短视频、建立微信群,推送简短的GAP操作要点和提醒信息,方便临时工随时学习和查阅。
最后,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发挥支持作用。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贴或组织专家下乡指导等方式,帮助中小型种植主体提升培训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户和临时工共同参与GAP培训,形成区域性的规范化种植氛围。
总之,中药材种植GAP对临时工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目标设定、内容设计、方式创新、机制保障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只有让每一位临时工都成为规范操作的执行者,才能真正实现中药材从“田头到床头”的全程质量可控,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企业责任的体现,更是对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庄严承诺。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