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规范中药材生产过程,保障药材品质与用药安全,国家推行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即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该认证体系从种质资源、种植环境、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到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旨在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可追溯化。然而,对于广大药农而言,尽管GAP认证有助于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现实挑战,其中最令他们担忧的,并非技术难题或资金投入,而是严格的记录与档案管理制度。
许多药农反映,GAP认证中最难落实、最让他们感到压力巨大的部分,是要求对整个种植过程进行详尽、连续、可追溯的记录。这包括种子来源登记、土壤检测报告、施肥与用药记录、病虫害防治措施、灌溉时间与水量、采收日期与方法、初加工流程以及仓储条件监控等多个方面。每一项操作都必须有据可查,且资料需保存至少五年以上。对于长期依靠经验种植、习惯“凭感觉”管理田地的传统药农来说,这种高度系统化、文书化的管理模式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转型挑战。
首先,多数药农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基本的书写和电脑操作能力,难以独立完成规范的记录表格填写。即便有技术人员指导,日常繁重的农活也使他们很难坚持每日按时记录。例如,在高温季节喷洒农药后,药农往往急于休息或处理其他农务,容易忽略及时登记使用剂量、时间及天气状况等细节。一旦检查时发现记录缺失或不一致,就可能被判定为不符合GAP标准,导致认证失败。
其次,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直接关系到认证的通过与否,但这也带来了额外的心理负担。一些药农担心,如实填写某些信息(如曾使用过非推荐农药)会成为“把柄”,影响审核结果。于是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干脆不记,逃避监管;另一种则是事后补录,甚至伪造数据。这两种做法不仅违背GAP初衷,还可能在飞行检查中暴露问题,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药农普遍感到“既怕不记,又怕记错”,陷入两难境地。
此外,GAP认证所要求的记录体系并非一次性工作,而是一个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动态过程。以黄芪、当归等多年生药材为例,从育苗到采收往往跨越多个生长周期,期间每一次施肥、打药、中耕除草都需要留痕。这对记忆力强、身体健康的年轻农户尚属不易,更不用说那些年事已高、子女外出务工、独自经营的小规模药农。他们常常感叹:“种了一辈子药,没觉得有问题,现在反倒因为‘不会写’而通不过。”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当前GAP推广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监管部门过于强调纸质材料的齐全与否,而忽视了对药农实际生产能力的支持。例如,未能提供简便易用的记录模板、移动填报工具或定期培训服务,使得本应服务于质量提升的制度,反而成了压在农民肩上的“文牍包袱”。不少药农表示,如果能有手机APP辅助记录,或者由合作社统一建档管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操作难度都会大大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记录制度之所以被列为重点,是因为它是实现中药材全程可追溯的核心基础。没有真实完整的档案,就无法判断药材是否真正无污染、无残留、符合药典标准。因此,这项要求本身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关键在于如何让制度设计更加贴近农村实际,避免“一刀切”式的执行方式。
为此,专家建议应加强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帮扶、村级协管员等方式,帮助药农建立简易可行的记录机制。同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源、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记录、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减轻个体农户负担。此外,还可探索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应用,利用传感器自动采集温湿度、灌溉量等数据,减少人工录入误差。
总之,药农对GAP认证中记录管理的担忧,反映出标准化进程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张力。解决这一矛盾,不能仅靠强制推行,更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组织创新,让广大药农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参与”。唯有如此,GAP认证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既保障中药品质,也不辜负辛勤劳作在田间地头的每一位药农。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