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消费者对天然、功能性食品需求的持续增长,药食同源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党参作为传统中药材中的代表性品种之一,因其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长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2023年,国家卫健委正式将党参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即“药食同源”)管理试点名单,标志着党参正式迈入食品化应用的新阶段。这一政策突破不仅为党参产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中药材加工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参食品化的放量,意味着其应用场景从传统的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向饮料、代餐、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多个领域延伸。市场上已陆续出现党参茶、党参口服液、党参能量棒、党参调味料等创新产品。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规模化,倒逼产业链上游加快原料供应与加工能力的升级。然而,当前中药材加工业普遍存在设备落后、标准化程度低、产能分散等问题,难以满足食品级原料的大规模、高质量供给需求。
要实现党参等药食中药材加工产能的有效扩张,首先需推动产地初加工的集约化与标准化。目前,多数中药材仍依赖农户分散种植与手工初加工,导致原料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食品生产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严苛要求。应鼓励龙头企业在主产区建设现代化初加工中心,集成清洗、干燥、分选、灭菌等自动化生产线,统一工艺标准,提升原料一致性。同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保障原料来源可追溯、质量可控。
其次,精深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是扩能的核心支撑。传统中药材加工多停留在切片、粉碎等初级阶段,而食品化应用则需要提取、浓缩、喷雾干燥、微囊化等现代食品工程技术。例如,为提升党参中活性成分(如多糖、皂苷)的生物利用度,可采用低温萃取、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绿色高效技术,制备高纯度提取物或功能配料。此外,开发冻干党参粉、党参发酵液等功能性基料,有助于拓宽其在即食食品、功能性饮品中的应用场景。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攻关关键技术,推动加工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
再者,产业园区化发展是实现产能集聚的重要路径。各地可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规划建设集种植、加工、研发、检测、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产业园。通过集中供能、统一环保处理、共享检测平台等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整体效率。例如,甘肃陇西、山西长治等党参主产区已开始布局专业化中药材加工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政府应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引导资本和技术向优势区域聚集。
与此同时,标准体系与监管机制的完善不可或缺。党参作为新晋食品原料,亟需制定涵盖种植、采收、加工、储存、运输全过程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应加快出台党参食品的安全性评估报告、每日推荐摄入量、适用人群限制等指导性文件,明确食品添加剂使用边界,防范滥用风险。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强抽检力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非法添加等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和行业信誉。
最后,品牌建设与市场教育同样关键。企业应注重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通过科学传播普及党参的营养价值与食用方法,消除公众对“药材入食”的顾虑。结合新媒体营销、跨界联名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党参从“小众滋补品”走向“大众健康食品”。
总之,党参食品化的政策红利正在释放,但产能扩张不能仅靠简单复制传统模式。唯有通过标准化初加工、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制度保障和品牌塑造的系统推进,才能真正打通药食中药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瓶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未来,随着更多中药材逐步纳入药食同源目录,构建现代化中药材加工体系将成为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