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药食同源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进口中药材及相关原料的数量持续攀升。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海关查验力度的显著加强。据统计,2023年全国主要口岸因申报不规范导致的进口原料扣关案例同比激增65%。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监管趋严的态势,也暴露出许多企业在进出口环节中对政策理解不足、申报流程不严谨的问题。如何规避申报“雷区”,确保中药材及药食原料顺利通关,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中药材和药食同源原料在进口时属于特殊商品,其监管涉及海关、市场监管、药品监督管理等多个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相关法规,所有进口中药材必须具备合法来源证明、原产地证书、检验检疫报告,并符合中国药典标准。若企业未能提供完整合规的文件链,极易被认定为“申报不符”或“涉嫌非法携带”,从而导致货物被扣留甚至退运。
常见的申报“坑”之一是品名申报不准确。许多企业在报关时使用通俗名称或英文直译,如将“当归”申报为“Danggui Root”或“Chinese Angelica”,而未按照《进出口税则》中的规范名称进行填报。正确的做法应使用海关编码(HS Code)对应的法定名称,例如“当归”应申报为“当归属植物根,未经加工”,并匹配正确的8位或10位编码。一旦品名与编码不匹配,系统将自动触发查验,延误清关时间。
另一个高频问题是成分与用途申报不清。部分企业为规避药品监管,将具有明确药用功能的中药材申报为“食用农产品”或“膳食补充剂原料”。这种模糊用途的行为极易被海关认定为逃避监管。根据现行规定,若原料主要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则应按药品或药材管理;若作为食品添加,则需符合《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即“药食同源目录”)的要求。目前该目录共收录110余种物质,如枸杞、山药、茯苓等,超出目录范围的品种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进口。
此外,检疫要求被忽视也是导致扣关的重要原因。中药材多为植物源性产品,属于动植物检疫重点对象。进口前必须取得《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并对土壤、病虫害、重金属残留等项目进行检测。例如,来自疫区的甘草、黄芪等根茎类药材,若未提供有效的熏蒸处理证明,极可能被判定为携带有害生物而遭扣押。建议企业在采购阶段就与供应商确认检疫资质,并提前向海关申请预审,避免“货到港、证未齐”的被动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海关大力推进“智慧海关”建设,通过大数据比对和风险布控系统,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智能核查。例如,同一企业短期内频繁申报“低价药材”,或申报数量与企业生产能力明显不符,系统将自动标记为高风险订单,触发人工查验。因此,企业应确保申报价格公允、数量合理,并保留完整的采购合同、付款凭证和物流单据,以备后续核查。
为有效规避申报风险,企业可采取以下几项关键措施:
第一,建立专业的合规团队或委托有资质的报关代理,确保申报内容符合最新政策要求;
第二,定期更新HS编码和监管目录,关注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发布的动态调整通知;
第三,对每批次货物进行预检,尤其是重金属、农残、微生物等安全指标,确保符合中国标准;
第四,加强与国外供应商的沟通,明确其配合提供合规文件的责任,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延误。
最后,企业还应关注政策试点带来的新机遇。例如,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已试点放宽部分药食同源中药材的进口限制,允许在指定区域内开展加工和销售。积极参与这些试点项目,不仅能缩短通关时间,还能享受税收优惠和审批便利。
总之,在进口中药材及药食原料的申报过程中,合规是底线,专业是保障。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企业唯有提升自身合规能力,精准把握政策脉搏,才能在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同时,真正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畅通。盲目简化流程、心存侥幸,终将付出高昂代价。唯有敬畏规则,方能行稳致远。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