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尤其是聚焦于药食同源中药材领域的专业人才,成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议题。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被视为破解人才培养瓶颈的重要路径。
中医药教育长期以来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往往面临“上手慢、经验少”的困境。而药食同源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药物疗效,又具备食品属性,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功能食品开发等领域。这一特殊属性要求从业者不仅掌握扎实的中药学知识,还需具备食品科学、营养学、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能力。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亟需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首先,高校应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针对药食中药材的特点,可设立“中医药+食品科学”复合型专业方向,开设如《药食同源理论与应用》《功能性食品开发》《中药材资源评价与利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特色课程。同时,引入企业真实案例,采用项目式教学(PBL)和情境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可围绕“枸杞功能性饮料开发”“茯苓糕点配方优化”等实际课题,组织学生参与从原料筛选、工艺设计到产品检测的全过程,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其次,强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推动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高校可联合中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通过“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或科研项目,确保研究成果贴近产业实际。一些先行地区已探索出成功模式:如某中医药大学与地方龙头企业共建“药食同源产业学院”,企业提供生产线作为教学实践场地,学生可直接参与产品中试与市场反馈分析,显著提升了就业竞争力。此外,企业也可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冠名实验室等方式反哺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再者,注重师资队伍的跨界融合。当前中医药院校教师多为学术背景出身,缺乏产业一线经验。应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非遗传承人、行业标准制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讲师,将最新技术动态与行业规范带入课堂。例如,邀请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讲授传统炮制工艺,或请功能食品企业研发总监分享市场趋势,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增强职业认同感。
此外,还需完善政策支持与评价机制。政府应出台激励措施,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项目倾斜等支持;对高校则可在学科评估、经费拨付等方面加大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权重。同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再唯论文、唯学历,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成果和行业适应力,引导教育回归服务产业的本质。
最后,要重视文化传承与国际视野的结合。药食同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应在人才培养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让学生理解“医食同根、药膳同源”的哲学内涵。同时,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还需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了解国际食品法规与市场需求,推动药食中药材产品走向世界。
总之,中医药产教融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药食中药材这一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潜力的领域,唯有打通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壁垒,才能真正培育出“懂理论、会操作、能创新、接地气”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随着更多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协同推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将迈入更加开放、多元、高效的新阶段。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