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药材的种植与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影响药材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随着消费者对健康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中药材质量监管的日益严格,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广泛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的背景下,农残速测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传统农残检测多依赖实验室气相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虽然精度高,但存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耗时长等局限,难以满足田间地头、产地初加工环节的即时检测需求。因此,发展适用于中药材种植环节的快速检测技术,成为保障源头安全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常见的农残速测方法主要包括酶抑制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法以及便携式拉曼光谱技术等。其中,酶抑制法基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进行检测,操作简便、成本低,适合现场筛查。该方法已在部分蔬菜基地广泛应用,近年来也逐步被引入中药材种植区,尤其适用于根茎类、叶类药材的初步农残筛查。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则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通过试纸条显色判断目标农药是否存在。其优势在于检测速度快(通常5—15分钟出结果)、无需专业设备、便于携带,特别适合基层农户和合作社使用。目前,已有针对如克百威、毒死蜱、氯氰菊酯等常见农药的专用试纸条投入市场,并在金银花、菊花、薄荷等常用药食两用药材中得到应用。
更进一步,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技术通过标记荧光微球提升检测灵敏度,可实现半定量分析,检测限可达ppb级别,显著优于传统胶体金方法。配合手持式读数仪,可在田间实时获取数据,为种植户提供科学用药依据。该技术已在人参、三七、当归等高价值中药材的生产基地试点推广,有效提升了农残管控效率。
此外,新型物理检测手段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纳米材料增强信号,可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实现多种农药的同时检测,且对复杂基质如土壤、植物组织具有较强适应性。尽管目前设备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成熟和小型化发展,未来有望成为中药材种植现场检测的重要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中药材种类繁多、基质复杂,不同药材所含的化学成分可能干扰检测结果。例如,某些挥发油、生物碱或色素可能影响酶活性或抗体结合,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因此,在推广速测技术时,必须结合具体药材特性优化前处理流程,如采用固相萃取、QuEChERS方法进行样品净化,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与此同时,建立标准化的快检操作规程和数据库同样关键。建议由行业协会或科研机构牵头,针对常用药食原料如枸杞、山药、茯苓、甘草、黄芪等,制定专属的农残快检技术指南,明确采样方法、提取条件、判定标准等内容,并配套开发智能判读APP,实现检测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和溯源追踪。
政策层面,应鼓励“检测前置”,推动农残快检纳入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体系。地方政府可通过补贴方式推广快检设备进基地,支持合作社建设小型检测室,同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基层检测能力。此外,市场监管部门可联合农业部门开展产地巡检,利用快检手段实现“即抽即检”,形成从田间到市场的闭环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快检并非替代实验室检测,而是作为风险预警的第一道防线。一旦发现疑似超标样本,应及时送至具备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确证分析。只有将快检与确证检测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构建起中药材质量安全的双重屏障。
总之,面对中药材种植中农药残留的潜在风险,发展高效、便捷、可靠的速测技术势在必行。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完善与政策引导协同推进,农残快检将在保障药食原料安全、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智能化、集成化检测设备的普及,中药材种植有望实现“边种边检、即采即测”的全新模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