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医保控费压力的持续加大,中药饮片集采逐步提上日程。2023年,多个省份陆续开展中药饮片省级或区域联盟集中带量采购试点,部分品种成功中标并落地执行,标志着中药饮片正式进入“集采时代”。在这一背景下,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因其兼具药品与食品属性,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如何科学合理地控制报价,既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又满足集采降价要求,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药食同源中药材在集采中的特殊定位。这类药材如山药、茯苓、枸杞子、莲子、百合等,广泛应用于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及保健食品、药膳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敏感度高。由于其用途广泛,原材料来源多样,质量标准相对复杂,导致价格波动较大。在集采报价过程中,若仅以低价取胜,极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影响临床用药安全与疗效。
因此,控报价的核心在于“质量优先、成本可控、合理利润”三位一体的策略。企业应从源头把控药材品质,建立稳定的道地产区合作机制。例如,通过自建或合作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GAP基地),实现从种源、种植、采收、加工到仓储的全过程可追溯管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药材均一性和稳定性,还能有效降低中间环节成本,为合理报价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精细化成本核算至关重要。企业在参与集采前,必须对每一批次药材的种植成本、采收加工费用、检测成本、物流仓储、质量损耗及管理费用进行精准测算。尤其对于药食同源品种,还需考虑其在食品端的溢价能力,避免因过度压价而影响整体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建议企业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成本动态监控,确保报价既具备竞争力,又不跌破成本底线。
再者,差异化竞争策略不可忽视。在集采规则日益完善的趋势下,单纯拼价格已难以为继。部分省份的中药饮片集采已引入“质量分层”和“综合评分”机制,将药材等级、炮制工艺、检验报告、追溯体系等纳入评审指标。企业可通过提升炮制技术、优化包装规格、提供溯源信息等方式增强产品附加值,在报价相近的情况下脱颖而出。例如,采用低温干燥、无硫熏蒸等绿色加工工艺,虽短期成本略高,但长期有助于树立品牌信誉,赢得医疗机构青睐。
此外,政策导向与市场预期也应纳入报价决策考量。当前,国家鼓励中医药传承创新,强调“优质优价”,反对恶意低价竞争。《“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中药饮片价格形成机制,推动优质饮片进入主流医疗体系。企业应密切关注各省集采文件中的规则设计,如是否设置最高有效申报价、是否允许不同等级产品分组竞价、是否实行带量签约等,灵活调整报价策略。对于需求稳定、用量大的药食同源品种,可适当让利以争取更大市场份额;而对于稀缺性较强或加工工艺复杂的品种,则应坚持价值定价原则。
最后,行业协同与信息共享是控报价的重要支撑。目前,中药材价格信息分散,缺乏统一权威的发布平台,导致企业在报价时难以准确判断市场行情。建议行业协会牵头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中药材价格监测与预警系统,定期发布主流品种的产地价格、流通价格和集采参考价,帮助企业科学决策。同时,鼓励企业间在质量标准、种植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避免无序竞争,共同维护行业生态。
综上所述,中药饮片集采已成为大势所趋,药食同源中药材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报价策略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影响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唯有坚持质量为本、成本可控、创新驱动和政策顺应,才能在集采浪潮中行稳致远。未来,随着集采机制不断完善,中药材市场有望实现从“拼价格”向“比质量、比服务、比信誉”的转型升级,真正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道地药、实惠药”。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