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传统医学的关注日益升温,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中医药“出海”已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输出与健康产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何让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真正走向世界,实现标准化、合规化和本地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政策支持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推动力。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政策助力中医药“走出去”。例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纳入国际卫生健康体系。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中医药企业开展海外注册、认证和市场拓展。这些顶层设计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在具体实施中,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因其兼具食品与药材属性,具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潜力。如枸杞、红枣、黄芪、山药、茯苓等,不仅在中国广泛用于日常养生,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逐渐被接受为功能性食品或膳食补充剂。然而,不同国家对药品与食品的监管标准差异巨大,成为中药材出海的主要障碍。例如,欧盟将大部分中药材列为“传统草药产品”,需通过严格的注册程序;美国则将其归入“膳食补充剂”管理,虽准入门槛较低,但不得宣称治疗功效;而在日本和韩国,汉方药已有较成熟的法规体系,对原料来源、质量控制要求极高。
因此,推动药食中药材国际化,必须从标准建设入手。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为中医诊疗的国际认可奠定基础。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主导制定了包括中药材术语、种植、检测等多项国际标准。我国应继续主导或参与更多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并推动国内中药材生产符合GACP(良好农业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等国际通行标准。
其次,产品形态的创新与本地化适配至关重要。直接出口原药材往往难以突破监管壁垒,而以现代制剂形式呈现,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功能性食品饮料等,更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例如,一些企业将黄芪提取物添加到能量饮料中,或将枸杞加工成即食果干、茶包、保健品等形式,既保留了传统功效,又符合现代消费习惯。此外,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偏好进行包装设计、品牌传播和营销策略调整,也是成功“出海”的关键。比如在欧美市场强调“天然”“植物基”“无添加”,在东南亚则突出“调理体质”“增强免疫力”等理念。
再者,国际合作与平台建设不可或缺。我国已在全球建立多个中医药中心,涵盖医疗、教育、科研等多个领域。通过与当地医疗机构、高校、企业合作,开展临床研究、人才培训和产品试用,有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信任。同时,借助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型贸易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政府也应鼓励企业申请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EMA(欧洲药品管理局)等国际认证,提升产品公信力。
最后,文化传播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深层支撑。中医药不仅是医学体系,更蕴含着“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哲学思想。通过举办国际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讲座、养生体验活动等方式,讲好中医药故事,增进海外民众的认知与认同,才能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输出”的跨越。
总之,中医药出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引导、标准先行、产业协同与文化共鸣多方联动。药食同源中药材作为其中的突破口,具备天然的优势与广阔的前景。未来,唯有坚持守正创新、内外兼修,推动中医药以更加科学、规范、可信赖的姿态融入全球健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让世界爱上中医药”的愿景。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