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微生物每班次检测!药食中药材加工怎么控菌?
2025-10-21

在现代药食同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中药材的加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和药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微生物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中药材的采收、储存、运输及加工环节中,由于原料本身携带大量天然微生物,加之环境温湿度适宜,极易滋生细菌、霉菌甚至致病菌,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已成为药食中药材加工企业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

一、微生物污染来源与风险

中药材多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其中植物类药材占绝大多数。这些原料在生长过程中暴露于自然环境中,表面附着大量土壤微生物、空气微生物以及昆虫携带的微生物。采收后若未及时干燥或储存不当,极易发生霉变、腐烂,导致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此外,在切片、粉碎、提取等加工过程中,若设备清洁不彻底、人员操作不规范、车间环境卫生不达标,也会引入外源性微生物,造成二次污染。

更为严重的是,某些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旦进入产品,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影响消费者健康,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追责和品牌信誉受损。

二、每班次检测:构建动态监控体系

为确保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可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每班次检测”制度。所谓每班次检测,是指在每个生产班次开始前、过程中及结束后,对关键控制点进行微生物采样与检测,包括原料、半成品、生产设备表面、空气沉降菌、操作人员手部卫生等。

例如,在投料前对中药材原料进行快速微生物筛查,可及时发现超标批次并予以隔离处理;在粉碎、混合、干燥等关键工序后取样检测,确保中间产品符合内控标准;同时,对洁净区空气中的浮游菌和沉降菌进行定时监测,评估环境洁净度是否达标。

这种高频次、全覆盖的检测机制,能够实现对微生物污染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避免问题产品流入下一环节。同时,通过数据积累,企业还能建立微生物趋势分析模型,识别高风险环节,优化工艺流程。

三、加工过程中的控菌关键技术

除了检测,有效的控菌措施才是根本。在中药材加工过程中,应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管理手段,形成多层次的防控体系。

首先,源头控制至关重要。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制度,优先选择规范化种植基地的药材,减少原始污染。原料入库前须进行净选、清洗、晾晒或低温烘干,降低初始微生物负荷。对于易霉变品种,可采用臭氧熏蒸或短时辐照处理,杀灭表面微生物而不破坏有效成分。

其次,加工环境净化不可忽视。生产车间应按照GMP(良好生产规范)要求设计,划分不同洁净等级区域,配备高效空气过滤系统(HEPA),定期进行空间消毒。人流、物流通道分离,防止交叉污染。设备应选用易清洁、耐腐蚀材质,每次使用后严格执行CIP(就地清洗)和SIP(就地灭菌)程序。

再次,工艺优化是提升控菌效率的关键。传统高温煎煮虽能杀菌,但可能破坏热敏性活性成分。因此,现代加工更多采用低温浓缩、膜过滤、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在保证有效成分保留的同时实现微生物去除。例如,陶瓷膜或超滤膜可有效截留细菌和大分子杂质,显著提升提取液的微生物安全性。

最后,人员管理同样是控菌的重要一环。所有操作人员须经过卫生培训,穿戴洁净服、口罩、手套,进出洁净区需经过风淋和手消毒。禁止在生产区饮食、喧哗,减少人为带入污染的风险。

四、建立全程追溯与质量档案

为了实现真正的可控可溯,企业应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微生物监控档案。每一批次药材的来源、检测结果、加工参数、环境监测数据、终产品检验报告均应完整记录,并纳入电子化质量管理系统。一旦发现问题,可迅速定位污染源头,实施精准召回。

同时,企业应定期将样品送至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全项检测,尤其是致病菌和真菌毒素项目,确保符合国家药典和食品安全标准。

综上所述,药食中药材加工中的微生物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依赖单一手段。只有将“每班次检测”作为常态机制,结合源头管理、环境控制、工艺创新和人员规范,才能真正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闭环。未来,随着智能化检测设备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中药材加工的微生物防控将迈向更加精准、高效的新阶段。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