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2025药食同源“零食化”产能荒:功能软糖ODM订单排到9月,大厂只接年框
2025-10-21

2025年,中国健康消费市场迎来结构性变革,“药食同源”理念正从传统养生场景加速向日常零食形态渗透。随着年轻群体对“边吃边养”的需求日益旺盛,功能软糖作为药食同源“零食化”的代表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消费心智。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一场前所未有的“产能荒”正在悄然爆发。

据多家供应链及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企业透露,2025年上半年,功能软糖类产品的代工订单已排至9月以后,部分头部代工厂甚至暂停接收新客户的小批量试单,仅开放年框合作。这意味着,只有具备稳定出货能力和资金实力的品牌方,才有机会进入生产队列。一位华东地区专注营养软糖生产的ODM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每天的生产线饱和率超过110%,即便三班倒也难以消化积压订单,尤其是添加了灵芝、黄精、枸杞、茯苓等药食同源成分的定制款,需求增长最快。”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行为的深刻转变。Z世代和千禧一代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保健品服用方式——吞咽胶囊或冲泡粉剂,他们更倾向于将健康管理融入轻松的生活节奏中。功能软糖凭借其便携、美味、低负担的特点,成为“轻养生”场景下的首选载体。而《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的持续扩容,也为产品研发提供了丰富的合规原料支持。2024年底新增的山茱萸、桑葚、肉桂等品种,进一步丰富了配方组合的可能性,激发了品牌创新热情。

在市场需求井喷的同时,行业却面临供给端的多重瓶颈。首先是专业产线稀缺。不同于普通糖果,药食同源功能软糖对生产工艺要求极高:既要保证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又要兼顾口感与咀嚼性,还需通过GMP级洁净车间认证。目前全国真正具备规模化、合规化软糖生产能力的企业不足百家,其中能承接复杂配方定制的更是凤毛麟角。

其次是原料供应紧张。随着多个大牌推出主打“中医智慧”的软糖系列,像阿胶肽、人参皂苷、γ-氨基丁酸等功能性提取物的需求量激增,导致上游原料价格普遍上涨15%-30%。更有甚者,部分珍稀药材提取物因产地限采、生长周期长等原因出现阶段性断供,直接影响成品交付周期。

此外,监管趋严也加剧了产能压力。2025年起实施的新版《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功能声称目录》明确要求,所有宣称具有特定健康功效的软糖类产品必须完成备案或注册流程。这意味着品牌方需提前准备大量检测报告、稳定性试验数据及临床佐证材料,整个周期长达3-6个月。不少初创品牌因准备不足,错失最佳上市窗口期,反过来又集中涌向少数几家经验丰富的ODM企业,形成“抢产线”局面。

面对供需严重失衡,市场格局正在重塑。大型代工企业开始推行“年框优先”策略,即只接受年度合作框架客户,拒绝零散订单。某国内TOP3营养软糖ODM厂商公开表示:“我们今年的合作门槛已提升至年采购量不低于500万粒,且预付比例提高至50%。”此举虽引发中小品牌不满,但从长期看有助于稳定生产计划、降低库存风险。

与此同时,头部消费品牌则加快自建产能布局。例如某新锐健康食品集团已在江西投资建设专属功能软糖工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规划年产值达10亿元。另一国际膳食补充剂巨头也宣布与中国中药企业合资建厂,聚焦药食同源软糖的研发与制造。

这场“产能荒”本质上反映的是健康产业从粗放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短期来看,它抬高了入局门槛,挤压了投机型玩家的空间;长期而言,则倒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从原料标准化、工艺精细化到合规体系完善,最终推动整个药食同源赛道走向成熟。

可以预见,2025年的这场“软糖热”不会轻易退潮。随着技术进步和产能释放,未来或将出现更加细分的产品形态,如缓释型、靶向吸收型软糖,以及结合AI个性化推荐的定制化服务。但在当下,谁能掌握稳定的生产资源,谁就能在这场健康零食革命中抢占先机。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选择或许会暂时变少,但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无疑将迎来整体跃升。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