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的炮制工艺不仅关乎药效的发挥,更直接影响着用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中药材炮制的现代化升级,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而同仁堂前总工程师的加入,无疑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仁堂,作为拥有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其在中药炮制领域的深厚积淀广为人知。从选材到加工,从净制到炙炼,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代代传承的智慧。而作为曾经掌舵技术体系的核心人物,这位前总工不仅精通传统炮制技艺,更具备现代制药工程的系统思维。他的加入,意味着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也为药食同源类中药材的炮制升级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所谓“药食同源”,是指某些中药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日常食材使用,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等。这类材料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及药膳中,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当前市场上的药食中药材普遍存在炮制标准不一、有效成分保留不足、重金属残留控制不严等问题。究其根源,正是传统手工炮制难以规模化、标准化,而现代工业化生产又往往忽视药材特性所致。
在此背景下,炮制工艺的升级迫在眉睫。首先,应建立科学的炮制参数体系。传统的“火候”“文武火”等描述虽具指导意义,但缺乏量化标准。借助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分析等,可以精准测定不同炮制条件下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最佳温度、时间、辅料配比等关键参数。例如,黄芪经蜜炙后补气作用增强,但过度加热会导致黄芪甲苷分解。通过实验数据优化工艺,既能提升药效,又能避免资源浪费。
其次,推动智能化炮制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多数中小型企业仍依赖人工炒制或半自动设备,效率低且质量波动大。引入智能控温、自动翻炒、在线监测的现代化生产线,不仅能实现连续化作业,还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记录每一批次的加工数据,确保全过程可追溯。同仁堂在自动化煎药和饮片包装方面已有成熟经验,这些技术积累可迁移至炮制环节,形成“经验+数据+智能”的新型生产模式。
再者,强化炮制过程中的安全性控制。药食两用材料直接进入人体,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要求更为严格。应在炮制前加强原料检测,炮制中采用环保型辅料(如食用级蜂蜜替代工业糖浆),炮制后建立成品多维度质检体系。特别是对于需要蒸、煮、煅等湿热处理的药材,应重点防控微生物滋生风险,必要时引入低温灭菌或真空干燥技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药性。
此外,炮制升级还需注重“因材施法”。不同药材的理化性质差异显著,不能简单套用统一工艺。例如,根茎类药材如丹参、当归适合切片后酒炙以增强活血功效;而种子类如酸枣仁则宜文火炒香以安神助眠。同仁堂前总工所掌握的传统辨证炮制理念,恰恰能为个性化工艺设计提供支撑。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可进一步细化“一药一策”的炮制方案,真正实现“量体裁衣”。
最后,炮制升级离不开标准体系的完善。当前《中国药典》对部分药食中药材的炮制规定较为笼统,企业执行存在自由裁量空间。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及资深专家,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团体标准或行业指南。尤其针对新兴应用场景——如即食饮片、冻干粉剂、植物胶囊等——需明确相应的炮制规范,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总之,中药材炮制的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精髓的继承与升华。同仁堂前总工的加入,不仅是人才资源的补充,更象征着一种理念的回归:即在尊重古法的基础上,拥抱科技、追求精益。唯有如此,药食中药材才能在保障安全、提升品质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健康,真正实现从“草木”到“良方”的价值跃迁。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