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的背景下,中药材作为药食同源的重要载体,广泛应用于日常养生与疾病防治中。然而,近年来频频曝光的中药材掺杂禁用物质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中药材安全性的高度关注。从非法添加化学药物到重金属超标,再到农药残留严重,这些问题不仅威胁消费者健康,也严重损害了中医药的声誉。因此,如何实现对中药材中违禁品的“零容忍”,已成为行业监管、生产主体与消费者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首先,必须明确“禁用物质”的范畴。在中药材领域,禁用物质主要包括: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如降糖药、镇静剂等);超标的重金属(如铅、汞、砷、镉);以及非药用部位或伪劣药材替代正品等行为。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人体,轻则引发过敏反应,重则导致肝肾损伤甚至致癌。例如,某些不法商家为增强“疗效”,在补肾类中药中非法添加西地那非;在降糖茶中掺入二甲双胍,短期内看似有效,实则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危害极大。
实现“零容忍”,关键在于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源头抓起,种植环节是第一道防线。当前,部分中药材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缺乏统一标准和科学管理,容易造成农药滥用或土壤污染。为此,应大力推进规范化种植(GAP),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建立可追溯的产地档案。地方政府应联合农业与药监部门,划定适宜种植区,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并通过补贴和技术支持引导农户绿色生产。
其次,流通与加工环节亟需加强监管。中药材从田间到市场,往往经过多级收购、仓储、切制、炮制等流程,中间环节复杂,极易被掺假或污染。一些不法商贩利用硫磺熏蒸增白、用染色剂伪装陈年药材,甚至将工业原料冒充饮片销售。对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集散地、批发市场和电商平台的巡查力度,运用快速检测技术筛查可疑样品,对违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推动企业建立质量追溯系统,确保每一批药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在检测技术方面,传统手段已难以应对日益隐蔽的违法添加行为。现代质谱、色谱联用技术、DNA条形码鉴定等高科技手段应加快普及应用。例如,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可精准识别微量西药成分;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鉴别药材真伪。建议国家加大对基层检测机构的投入,提升其技术能力,并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监督,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此外,标准体系的完善不容忽视。目前,部分中药材尚无明确的外源性污染物限量标准,或标准滞后于实际风险。应加快修订《中国药典》及相关法规,明确各类禁用物质的检测方法和限量值,并与国际接轨。对于药食两用品种(如枸杞、黄芪、当归等),更应从严设定安全阈值,毕竟其消费群体广泛,包括健康人群和慢性病患者。
企业主体责任也必须压实。中药材生产企业、中药饮片厂及保健品公司应建立严格的原料验收制度,实行批批检验,杜绝“以次充好”。同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质量意识和法律素养。行业协会可发挥自律作用,制定行规行约,开展信用评价,对失信企业实施行业禁入。
最后,公众教育同样重要。许多消费者对中药材存在“天然即安全”的误区,盲目相信偏方或网购“特效药”,给违法产品留下生存空间。应通过媒体、社区讲座、药品说明书等多种渠道普及科学用药知识,提醒公众警惕“速效”“根治”等夸大宣传,选择正规渠道购药,并保留购药凭证以便维权。
总之,实现中药材中禁用物质的“零容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担当与公众参与多方协同。唯有守住质量安全底线,才能让千年中医药真正惠及百姓,走得更远、更稳。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不能再容忍任何一颗“毒药材”流入市场。守护中药 purity,就是守护民族医药的未来。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