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尤其是在“药食同源”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许多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的中药材成为消费热点。然而,供需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以山西黄芩为例,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其年需求缺口已高达3万吨,这一数字不仅反映出市场对高品质黄芩的迫切需求,更暴露出中药材产业链在产能布局、种植管理与加工流通环节中的深层矛盾。
黄芩作为传统中药“清热解毒”的代表药材,广泛应用于感冒药、消炎制剂及保健品中。同时,随着功能性食品和植物提取物市场的兴起,黄芩中的黄芩苷等活性成分被大量用于饮料、护肤品和膳食补充剂,进一步推高了原料需求。山西作为黄芩的传统道地产区,因土壤气候适宜、品质优良而享有盛誉。但受制于种植周期长、人工成本高、土地资源紧张等因素,本地产量长期难以匹配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要破解这一产能困局,首先需从源头——种植端发力。当前,山西黄芩仍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统一标准和规模化管理,导致产量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推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集约化种植模式势在必行。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引入标准化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单位面积产量,还能保障药材的一致性与可追溯性。此外,应加大对良种选育和生态种植技术的研发投入,培育抗病性强、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优质黄芩品种,并推广轮作、间作等可持续耕作方式,避免土地退化。
其次,政策支持是补足产能的关键支撑。地方政府应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包括对黄芩种植户提供补贴、低息贷款和技术培训,鼓励撂荒地复耕和非粮作物合理种植。同时,建立中药材种植保护区,划定核心产区,防止因城市扩张或产业转移导致的耕地流失。更重要的是,应将黄芩等紧缺药材纳入国家战略性储备体系,在价格波动剧烈时进行收储调节,稳定市场预期,避免“谷贱伤农、价高伤民”的恶性循环。
在加工与流通环节,现有产业链条分散、附加值低的问题同样亟待解决。目前,山西多数黄芩仍以原药材形式外销,精深加工能力薄弱,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为此,应加快构建“产地初加工+园区精深加工”的产业格局。在主产区建设现代化烘干、切片、筛选一体化生产线,减少运输损耗;在产业园区引进提取、纯化、制剂生产企业,开发黄芩茶、黄芩口服液、黄芩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
与此同时,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也将为产能提升注入新动能。通过搭建中药材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种植面积监测、气象预警、病虫害防控、市场行情分析等功能,帮助农户科学决策。区块链技术则可用于建立从田间到终端的全程溯源系统,增强消费者信任,提升品牌溢价。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渠道的拓展,也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让山西黄芩更快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产能扩张必须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过度垦殖和滥用化肥农药虽能短期增产,却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药材品质,甚至引发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广有机种植认证,严格控制农残和重金属指标,确保黄芩“既多又优”。
长远来看,解决山西黄芩产能缺口,不能仅靠一时一地的努力,而需构建一个涵盖种植、加工、科研、政策与市场的协同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当每一根黄芩都能承载起品质与责任,中医药的振兴之路也将更加坚实宽广。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