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进口退运损失80万!药食中药材怎么控风险?
2025-10-21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药材出口量逐年攀升。然而,在出口热潮的背后,不少企业却频频遭遇“进口退运”的尴尬局面,不仅影响品牌声誉,更带来巨额经济损失。近期某药企因一批中药材被海外海关退回,直接损失高达80万元,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再次敲响警钟:中药材出口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已成为企业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退运频发的根源剖析

中药材作为特殊商品,兼具药品与食品双重属性,在不同国家的监管体系中归类各异。部分国家将其视为“药品”,需通过严格的药品审批流程;而另一些国家则归为“食品”或“膳食补充剂”,但仍需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这种分类差异导致企业在申报时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碰监管红线。

以此次80万损失案例为例,问题出在标签标注不合规农残超标。出口方未按照目的国要求标注成分含量、使用禁忌及原产地信息,同时检测发现部分药材中农药残留超出当地限量标准。结果货物抵达后被海关扣留并最终退运,企业不仅要承担往返物流费用,还面临客户索赔和市场信誉受损。

此外,供应链管理薄弱也是重要因素。许多中小企业依赖中间商采购原料,缺乏对种植源头的质量把控,无法追溯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全过程,一旦出现问题,责任难以厘清。

二、药食同源产品的合规挑战

当前,越来越多中药材以“药食同源”名义进入海外市场,如枸杞、菊花、黄芪、山药等。这类产品虽被允许用于食品添加,但各国对其准入条件差异显著。例如,欧盟对植物源性食品实施严格的REACH法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要求;美国FDA则依据《膳食补充剂健康教育法》(DSHEA)进行监管,强调安全性与标签真实性;日本则实行“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需提交科学依据。

企业在操作中常犯的错误包括:

  • 使用未经批准的中药材品种;
  • 标签宣称疗效,涉嫌违反广告法;
  • 忽视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要求;
  • 未提供完整的检验检疫文件。

这些细节疏漏极易成为退运导火索。更严重的是,一旦某批货物被通报,相关企业甚至整个产区的中药材都可能被列入高风险名单,影响后续出口。

三、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要从根本上降低退运风险,企业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风险管控机制。

第一,强化源头管控。
企业应推动“基地化种植”模式,与种植户签订质量协议,明确禁用农药清单,实施GAP(良好农业规范)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长环境监测、施肥用药记录可追溯,确保每一批药材来源清晰、质量可控。

第二,严把检测关。
出口前必须委托具备CMA或CNAS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全面检测,涵盖农残、重金属、微生物、真菌毒素等项目,并对照目的国最新标准逐项核对。建议企业建立“出口目标国技术壁垒数据库”,动态更新各国法规变化。

第三,规范标签与申报。
聘请熟悉国际法规的专业团队或代理机构,确保产品标签语言、成分标注、警示语等内容符合当地要求。避免使用“治疗”“治愈”等医疗术语,防止被认定为虚假宣传。同时,准确归类HS编码,避免因归类错误引发海关质疑。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与认证。
积极申请有机认证、ISO 22000、HACCP等国际通行资质,提升产品公信力。与海外经销商建立联合风控机制,提前沟通当地市场监管重点,必要时开展预验货。

四、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协同支持

单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全面应对复杂的国际市场规则。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中药材出口的政策引导,推动建立统一的出口质量标准和技术指南。同时,加快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互认谈判,减少重复检测和通关障碍。

行业协会则可发挥桥梁作用,组织专题培训、发布风险预警、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例如,定期汇总各国退运案例,分析共性问题,帮助企业规避同类风险。


中药材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但“走出去”不是简单的商品输出,更是质量、标准与信任的输出。面对日益严苛的国际监管环境,企业唯有将合规意识融入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从“卖原料”到“树品牌”的跨越。每一次退运都是代价高昂的教训,唯有正视问题、系统施策,才能让千年中药在海外走得更稳、更远。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