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已从宏观政策逐步渗透至具体产业领域。在大健康产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药食同源产业作为融合中医药文化与现代营养科学的重要载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与产业链的延伸,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碳排放。曾经被普遍认为“天然、绿色、健康”的药食同源产品,其背后的生态代价正在被重新审视。到2025年,药食同源产业的碳足迹将成为衡量其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也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新考题。
药食同源,源于中国传统医学“药食一体”的理念,强调食物与药物具有共同来源和功能,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等既是药材,也可作为日常食材使用。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需求的增长,这类产品迅速进入保健品、代餐、饮品等多个消费场景,市场年增长率超过15%。然而,高速扩张的背后,是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的加剧。从种植、采收、加工、包装到物流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在产生碳排放,而这些排放长期未被系统核算与监管。
以中药材种植为例,许多药食同源原料依赖于特定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往往集中在偏远山区。为满足市场需求,部分地区出现过度开垦、毁林种药的现象,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同时,为提高产量,部分农户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不仅污染土壤和水源,还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氧化亚氮——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近300倍。此外,野生资源的无序采集也加剧了生态失衡,间接推高了生态修复所需的碳成本。
在加工环节,传统炮制工艺多依赖燃煤或生物质燃料,能耗高且排放集中。尽管近年来部分企业引入清洁能源和自动化设备,但整体行业的能效水平仍偏低。尤其是在干燥、提取、浓缩等高耗能工序中,电力与热能的使用量巨大。若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即便产品标榜“天然”,其生产过程的碳强度依然不容小觑。更值得关注的是,为延长保质期和提升外观,许多药食同源产品采用多层复合包装,塑料使用量显著增加,进一步加重了全生命周期的碳负担。
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化也放大了碳排放问题。例如,中国产的枸杞可能出口至欧洲进行深加工后再返销国内市场,跨国运输带来的航空与海运排放被层层叠加。而消费者对“有机”“野生”“道地”等标签的追捧,往往促使企业选择空运等高碳运输方式以保证新鲜度。这种“绿色悖论”揭示了一个现实:市场的绿色认知与实际的环境影响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2025年之所以成为关键节点,是因为多项国际与国内政策将在这一年形成合力。《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阶段性评估、中国“双碳”战略的中期考核、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全面实施,都将迫使包括药食同源在内的各类消费品重新评估其碳足迹。特别是随着产品碳标识制度的试点推广,未来消费者在选购一款枸杞原浆或黄芪茶时,或许将看到清晰标注的“每瓶碳排放量:XXX克CO₂当量”。这不仅是信息透明化的进步,更是市场竞争力的重构。
面对这一新考题,药食同源产业必须主动转型。首先,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涵盖从农田到货架的每一个环节。其次,推动种植端的生态化改革,推广仿野生种植、轮作休耕与有机农业,减少化学投入品依赖。在加工端,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包装方面,应探索可降解材料与简约设计,减少“过度包装”现象。最后,构建区域化、短链化的供应链网络,减少不必要的长途运输。
更为深远的是,企业需将低碳理念融入品牌价值之中。未来的“健康”不应仅指向人体健康,更应包含生态健康。药食同源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若在产业化过程中背离这一初心,其发展便难言可持续。2025年的碳排放考题,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回归本源的契机。唯有真正实现绿色生产,药食同源产业才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走出一条兼具文化底蕴与生态责任的发展之路。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