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药食同源产品逐渐成为消费市场中的“新宠”。从枸杞、黄芪到人参、灵芝,这些传统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甚至日常调味品中。然而,在市场需求激增的同时,相关产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暴露。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药食产品的消费者投诉量同比上升近35%,其中因原料质量不达标引发的纠纷占比超过六成。中药材原料的质量控制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瓶颈。
造成中药材原料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源头种植环节存在严重隐患。部分农户为追求产量,滥用化肥、农药,甚至使用生长调节剂加速药材生长,导致重金属残留、农残超标等问题频发。例如,某地抽检发现,市售的丹参中镉含量超标达3倍以上;另有多批次当归被检出二氧化硫残留严重,远超国家标准。这些安全隐患直接威胁消费者的健康,也削弱了公众对药食产品的信任。
其次,中药材的采收与初加工过程缺乏规范。许多产地仍沿用传统的晾晒、熏蒸等粗放式处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滋生霉菌、虫蛀等问题。尤其是在南方潮湿地区,若干燥不彻底,极易导致药材发霉变质。此外,一些不法商贩为增加重量或改善外观,采用硫磺熏蒸、染色增重等手段,进一步加剧了原料污染风险。此类行为虽属个别现象,但因其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往往在流通环节才被发现,已对品牌和消费者造成实质性伤害。
更为严峻的是,中药材供应链条长、环节多,从田间到终端往往经历种植户、收购商、加工厂、经销商等多个主体,信息追溯困难。一旦出现问题,责任难以界定,追责成本高昂。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溯源体系,原料来源不明、批次混乱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不仅给质量控制带来挑战,也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面对日益严峻的质量挑战,加强中药材原料的全过程管控已刻不容缓。首要任务是强化源头治理。政府应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农业”合作模式,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方式,确保种植过程可控、可查。同时,加大对违规使用农药、化肥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形成有效震慑。
其次,应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针对不同药材品种,制定涵盖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并推动其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例如,对易硫熏的百合、银耳等品种,明确禁止使用硫磺处理,推广低温烘干、真空包装等现代工艺。同时,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提升检测覆盖面和公信力,实现“批批检、样样查”。
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也将为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撑。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实现中药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通过为每一批药材赋予唯一“电子身份证”,记录种植时间、施肥情况、采收日期、检测报告等关键信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全流程数据。这种透明化管理不仅能增强消费者信心,也有助于企业在发现问题时快速定位源头,及时召回处理。
此外,企业自身也需承担起主体责任。药食产品生产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机制,优先选择具备GAP认证或良好信誉的原料供应商,并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同时,加强内部质检能力建设,配备专业人员和先进设备,对进厂原料进行全项检测,杜绝不合格原料流入生产环节。
最后,监管部门需加大执法力度,打破“九龙治水”的困局。建议由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中医药管理等部门联合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对屡次抽检不合格的企业,依法采取停产整顿、吊销许可等措施,形成高压态势。
中药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药食同源理念更是体现了“治未病”的智慧。然而,若不能守住质量底线,再美好的理念也难以落地生根。唯有从源头抓起,构建科学、透明、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真正让消费者吃得安心、用得放心,推动药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