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标准已成为各国在科技、贸易、文化等领域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战场。而在健康与食品产业中,“药食同源”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结晶,正逐渐从本土理念走向世界舞台。如何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主动权,推动中国“药食同源”理念被广泛接受并纳入全球规范体系,已成为一项兼具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的重大课题。
“药食同源”源于中医理论,强调食物与药物具有共同来源,许多食材不仅可食用,还具备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功效。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国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和养生实践之中,如枸杞、山药、茯苓、生姜等既是日常食材,也被广泛用于中医药方。随着全球对天然、功能性食品需求的增长,药食同源产品在国际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中国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仍显不足。
当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主导着食品安全、功能声称、植物性产品等领域的标准制定。这些标准直接影响各国产品的市场准入、标签规范和消费者认知。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国际标准基于西方科学范式,强调单一活性成分、临床试验数据和量化评估,而中国传统“整体观”“辨证施膳”的理念难以完全契合现有评价体系。这导致许多具有悠久使用历史的药食同源物质在国际上被视为“未证实功效”的补充品,甚至面临监管壁垒。
要打破这一局面,中国必须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首先,应加强科学研究支撑,推动药食同源物质的现代科学验证。通过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代谢组学分析和安全性评估,为传统经验提供符合国际规范的证据链。例如,近年来中国科研团队对灵芝、黄芪、人参等药材的功能机制开展系统研究,部分成果已被国际期刊收录,为标准申报奠定了基础。
其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技术工作至关重要。中国应鼓励更多专家进入ISO、Codex等相关技术委员会,提交提案,参与标准起草。同时,可通过主办国际研讨会、发布白皮书、建立国际合作平台等方式,提升“药食同源”概念的国际认知度。2021年,中国主导发布的《中医药——灵芝孢子粉》ISO国际标准,便是成功案例之一,标志着中国在传统医药标准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此外,还需构建统一的国内标准体系,作为对接国际的基石。目前,中国虽已出台《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但目录更新缓慢、审批流程复杂、地方执行不一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应加快目录动态管理机制建设,明确物质的安全性评估路径,并推动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功能声称等配套标准的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话语权的争夺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输出的过程。西方消费者对“药食同源”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草本补充剂”层面,缺乏对其哲学内涵的认知。因此,中国需借助影视、出版、数字媒体等多种渠道,讲好药食同源的文化故事,将其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结合,塑造可信、可亲、可持续的品牌形象。
最后,企业应成为标准博弈的前沿力量。龙头企业可通过海外注册、国际认证、跨国合作等方式,将符合中国标准的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以市场倒逼标准认可。同时,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作用,整合资源,统一发声,避免内部竞争削弱整体影响力。
总之,国际标准博弈是一场持久战,涉及科技、政策、文化、产业等多重维度。中国要在药食同源领域掌握话语权,不能仅靠传统优势,更需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用科学语言讲述东方智慧,以制度创新推动文化输出。唯有如此,才能让“一碗汤里的千年智慧”真正成为世界共享的健康财富,在全球化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