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中药创新药的研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新药审批制度改革、医保政策倾斜和科技创新支持等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中药创新药正逐步从传统经验医学向现代科学体系转型。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一个关键而常被忽视的问题日益凸显:药食同源中药材如何有效供给中药创新药研发所需的原料?
药食同源,是指某些中药材既可作为食品使用,也可入药,具有安全性高、应用广泛、群众接受度高等特点。如人参、黄芪、枸杞、山药、茯苓、甘草等,既是日常养生食材,也是中药方剂中的常用药材。这类资源在中药创新药研发中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具备明确的药理基础,而且毒副作用小,临床转化路径相对清晰。因此,许多新型中药制剂,尤其是以调节免疫、改善亚健康状态、慢性病干预为目标的创新药,往往优先选择药食同源类中药材作为核心组分。
然而,当前药食同源中药材在支撑中药创新药研发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原料供应的标准化问题。目前市场上药食同源中药材来源复杂,种植地分散,采收时间不一,加工方式多样,导致同一品种在不同批次间质量差异较大。这种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药效一致性与安全性评价,严重制约了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试验的顺利推进。
其次是资源可持续性问题。随着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药食同源中药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部分品种出现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枯竭的现象。例如,野生黄精、石斛等因市场需求旺盛,已面临生态压力。若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种植与采收体系,长期来看将难以保障创新药研发的稳定原料供给。
再者是产业链协同不足。中药创新药研发涉及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提取纯化、制剂开发等多个环节,但目前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科研机构往往专注于分子机制和药效验证,而对上游药材的道地产区、种植规范、采收标准关注不够;中药材生产企业则更注重产量和成本控制,忽视质量溯源与活性成分保留。这种脱节使得高质量原料难以精准匹配研发需求。
要破解上述难题,必须构建面向中药创新药研发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供应体系。首先,应推动建立“定制化种植基地”。鼓励科研单位与中药材主产区合作,依据特定创新药的研发需求,开展定向种植与规范化管理。通过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确保药材从种源、土壤、施肥到采收全过程可控,提升原料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其次,要加强药用等级标准的细分与制定。目前多数药食同源中药材执行的是食用或通用药材标准,缺乏针对创新药研发所需的高纯度、高活性、低杂质的专用标准。建议由国家药监部门联合中医药科研机构,制定“创新药专用中药材质量标准”,明确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等关键指标,引导企业按需生产高品质原料。
此外,应加快现代技术在中药材供应链中的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药材全生命周期溯源,借助近红外光谱、DNA条形码等手段进行快速鉴别与质量评估,结合人工智能预测最佳采收期和产地适配性,全面提升原料供给的智能化水平。
最后,政策层面也需加大支持力度。建议将药食同源中药材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原材料保障体系,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优质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中药创新药原料联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总之,药食同源中药材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药创新药研发的宝贵资源。只有打通从田间到实验室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起稳定、优质、可追溯的原料供应体系,才能真正释放其在现代药物开发中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源自自然、历经千年验证的传统药材,将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生命力,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