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养生的关注日益提升,西洋参作为传统滋补品,在中国市场的需求持续攀升。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的西洋参同比增长达35%,这一显著增长不仅反映出国内高端滋补市场的旺盛需求,也暴露出国产西洋参在品质、品牌和市场认可度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面对进口产品的强势冲击,如何推动国产西洋参在药用与食用领域的提质升级,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一、进口激增背后的消费逻辑
加拿大西洋参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广受欢迎,主要得益于其稳定的品质、规范的种植标准以及国际认证体系的支持。加拿大的气候条件适宜西洋参生长,且种植过程普遍采用标准化管理,农药残留控制严格,有效成分如人参皂苷含量稳定。此外,加拿大政府对中药材出口实施严格的溯源制度,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相比之下,国产西洋参虽产量大、价格低,但在质量一致性、品牌建设和国际竞争力方面仍显不足。
更为关键的是,当前消费者对“高品质”“可追溯”“有机认证”的产品偏好日益增强。尤其是在中高端保健品市场,进口西洋参凭借“原产地优势”和“海外背书”,成为许多家庭送礼和自用的首选。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进一步加剧了国产西洋参的市场边缘化。
二、国产西洋参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中国是全球西洋参的重要生产国之一,尤其在吉林、辽宁、山东等地已有规模化种植基地,但整体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种植环节的粗放管理。部分农户为追求短期效益,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退化、药材重金属超标等问题频发,直接影响西洋参的安全性和药效。
其次是加工工艺落后。许多中小型加工厂仍停留在初级晾晒、切片阶段,缺乏现代化的低温干燥、有效成分提取和保鲜技术,造成活性成分流失严重,产品形态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此外,品牌意识薄弱也是制约因素之一。多数国产西洋参以原料或散装形式销售,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包装标识,难以建立消费者认知和忠诚度。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科研投入不足。虽然我国在人参研究领域有一定积累,但针对西洋参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优化、药理机制探索等方面系统性研究仍然滞后,导致产品创新乏力,附加值偏低。
三、提质之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升级
要扭转国产西洋参“量大质弱”的局面,必须构建从种植、加工到品牌营销的全链条质量提升体系。
首先,应推动标准化种植体系建设。地方政府可联合农业科研机构,制定统一的种植技术规程,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建立土壤监测与轮作制度。同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GAP(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实现从种源到采收的全过程可控。
其次,加快加工技术革新。支持企业引进低温真空干燥、超微粉碎、膜分离等先进工艺,提升产品纯度和生物利用度。开发即食型、冲泡型、含片型等新型消费品,满足年轻群体便捷化、时尚化的养生需求。同时,探索西洋参在功能性食品、化妆品中的跨界应用,拓展产业链条。
再次,强化品牌打造与市场推广。借鉴“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等地标产品的成功经验,推动国产西洋参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立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中医药文化宣传等方式,讲好“中国参”的故事,重塑消费者信心。
最后,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西洋参品种改良、功效验证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推动建立国家级西洋参质量检测中心,完善第三方认证体系,提升产品公信力。
四、结语
加拿大西洋参进口量的大幅增长,既是挑战,也是倒逼国产药材转型升级的契机。中国拥有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种植基础,完全有能力培育出品质媲美甚至超越进口产品的本土西洋参。关键在于摒弃粗放发展思维,以科技为引领、以标准为基石、以品牌为抓手,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唯有如此,国产西洋参才能真正实现从“药材”到“精品”的跨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地位。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