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的算盘:如何把“药食同源”打造成城市新名片?
2025-10-21

近年来,“药食同源”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它强调食物与药物具有共同的来源和功效,主张通过日常饮食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大众养生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药食同源”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一座待开发的产业富矿。如何将这一古老智慧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各地政府竞相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一些地方已率先行动。例如,云南文山依托三七产业,打造“药膳之都”;广东新会围绕陈皮开发系列药食产品,形成百亿级产业链;湖南怀化则以黄精为核心,推动“林下经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这些案例表明,地方政府正通过系统谋划,把“药食同源”从单一农产品升级为集文化、产业、品牌于一体的城市名片。

首先,深挖本地资源是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均有独特的道地药材和传统食养习俗。地方政府需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系统性普查,梳理本地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资源,建立“药食同源”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制定标准化种植规范,确保原料品质可控、可追溯。如广西依托罗汉果、肉桂等特色资源,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推动规模化、生态化种植,为后续深加工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构建完整产业链是关键。单纯销售原材料难以实现高附加值。地方政府应鼓励企业研发即食类、便携式、功能明确的药食同源产品,如代茶饮、膏方、营养餐等,并支持中医药院校与食品企业联合攻关,解决口感、稳定性、科学验证等技术难题。同时,引入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建设专业化加工园区,推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整合。浙江衢州通过建设“药食同源产业园”,吸引数十家健康食品企业入驻,形成集群效应,年产值突破30亿元。

再者,文化赋能品牌塑造不可或缺。药食同源不仅是产品,更是中华养生文化的载体。地方政府可结合非遗保护、民俗节庆等活动,讲好本地药食故事。比如举办“药膳美食节”“本草文化节”,推出地域特色药膳菜单,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四川彭州连续多年举办“川芎文化节”,将中药材与川菜融合创新,吸引大量游客参与,有效提升了区域知名度。此外,还可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培育“网红药膳”“养生IP”,扩大传播影响力。

与此同时,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国家虽已公布百余种药食同源目录,但在具体应用中仍存在法规模糊、审批复杂等问题。地方政府可在国家框架下,探索制定区域性管理办法,明确产品分类、标签标识、广告宣传等细则,为企业提供清晰指引。同时,推动建立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增强消费者信任。福建漳州先行试点“药食同源产品白名单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显著缩短上市周期。

最后,跨界融合拓展应用场景是未来方向。药食同源不应局限于餐饮或保健品领域,而应向医疗康养、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多维度延伸。例如,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推广个性化药膳食谱;在乡村旅游中植入药膳工坊、本草园观光项目;在学校食堂试点“中医营养餐”。山东淄博将药食理念融入“齐风鲁味”公共餐饮体系,部分中小学已开设“节气营养课”,受到家长广泛好评。

当然,也要警惕发展中的误区。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跟风,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虚假宣传。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尊重中医药理论逻辑,杜绝“神效”“包治百病”等夸大营销。唯有以品质立身、以文化铸魂、以创新引领,才能让“药食同源”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城市品牌资产。

总而言之,地方政府若能立足本土优势,统筹资源、产业、文化、科技多方力量,完全有可能将“药食同源”这张传统文化牌打出新时代的价值。这不仅是对中医药传承的有力支撑,更是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当一碗温润的药膳成为游子记忆里的乡愁,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智慧,也便悄然融入了人间烟火之中。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