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药食同源”这一古老理念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爆发期。所谓“药食同源”,是指某些食材兼具药用价值与食用功能,既能满足日常饮食需求,又具备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功效。在这一趋势推动下,原本深耕美妆领域的国际巨头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大健康产业,以跨界姿态强势切入药食同源赛道,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市场抢夺战”。
过去十年,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传统美妆企业依靠护肤品、彩妆和香水构建了庞大的消费帝国。然而,随着美妆市场趋于饱和,增长放缓,这些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对“内调外养”的健康理念日益认同,口服美容产品如胶原蛋白、玻尿酸软糖、益生菌饮品等迅速走红,为美妆品牌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
最早嗅到商机的是日本品牌。资生堂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口服美容品牌“THE COLLAGE”,主打胶原蛋白饮和维生素补充剂,随后又在中国市场推出“UNO”系列功能性饮料。紧随其后,欧莱雅集团于2021年收购德国口服美容品牌“Garnier Nutritioniste”的营养补充剂线,并在亚洲市场试水含有透明质酸的软糖产品。而雅诗兰黛则通过旗下实验室技术,研发出融合抗氧化成分的膳食补充剂,主打“由内而外的美丽”。
这些跨界动作并非偶然。数据显示,中国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并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具有“药食同源”背景的产品占比超过40%,涵盖枸杞、黄芪、灵芝、山药、百合等传统中药材。美妆巨头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建立起产品壁垒。
更为关键的是,它们深谙消费者心理。传统保健品往往给人“老年化”“药味浓”的刻板印象,而美妆品牌则擅长打造“年轻化”“高颜值”“轻养生”的消费场景。例如,某国际品牌推出的玫瑰胶原蛋白饮,采用粉色磨砂瓶包装,口味清新,社交媒体上被称作“可以喝的面膜”。另一款含灵芝孢子粉的即饮型产品,则主打“熬夜救星”概念,精准击中都市白领的亚健康痛点。
此外,渠道布局也体现出其战略野心。这些品牌不仅在线上电商平台开设“健康生活”专区,还进驻高端超市、连锁便利店甚至咖啡馆,实现从“护肤柜台”到“生活货架”的无缝延伸。部分品牌甚至与中医馆、健康管理机构合作,推出定制化营养方案,进一步强化专业形象。
当然,跨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药食同源产品涉及食品安全、功能宣称、原料合规等多重监管要求,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碰法律红线。例如,某些品牌因在广告中暗示产品具有治疗功效而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此外,消费者对“美妆企业做食品是否靠谱”仍存疑虑,品牌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科学背书和消费者教育。
面对挑战,美妆巨头正加大研发投入,与中医药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专属的“中式成分数据库”。例如,欧莱雅在上海设立“东方草本研究中心”,专注于人参、当归等传统药材的活性提取技术;资生堂则与云南白药展开战略合作,探索滇草本植物在口服产品中的应用潜力。
更深层次来看,这场跨界不仅是产品形态的转变,更是品牌理念的升级。从“外在修饰”到“内在养护”,从“遮盖问题”到“预防问题”,美妆企业正在重新定义“美”的边界。它们不再满足于做消费者梳妆台上的选择,而是试图成为日常生活方式的引导者。
未来,随着政策支持不断加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药食同源产业,这一赛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除了传统保健品企业和新兴国货品牌,医药公司、食品集团也在加速布局。对于美妆巨头而言,能否真正理解中医智慧,尊重食材本源,而非 merely 将其作为营销噱头,将是决定其能否在药食同源市场长久立足的关键。
可以预见,这场“跨界打劫”远未结束。它既是一场资本与流量的博弈,也是一次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而最终胜出者,或许不是最会讲故事的品牌,而是最懂中国人养生哲学、并能将其转化为现代生活方式解决方案的企业。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