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共享中药房作为一种新兴服务模式,正在全国多地迅速推广。这种模式通过集中配药、统一管理、远程审方等方式,有效提升了中药服务的可及性与效率,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伴随共享中药房的普及,中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广泛用于日常保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中药材饮片的标准化,成为保障用药安全、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
中药材饮片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疗效与患者安全。目前,我国中药材来源复杂,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缺乏统一标准,导致饮片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同一品种的黄芪,因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不同、炮制方法不同,其有效成分含量可能相差数倍。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市场上流通的饮片存在掺杂、染色、硫磺熏蒸等问题,严重威胁公众健康。而在共享中药房模式下,饮片往往由中心药房统一采购、集中调配并配送至多个服务点,一旦某一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影响范围将被放大,风险也随之上升。
“药食同源”类中药材的标准化问题尤为突出。这类药材如枸杞、山药、茯苓、薏苡仁等,既可用于治病,也常被作为食品添加于日常饮食中,使用频率高、受众广。但由于其“既是药又是食”的双重属性,监管边界模糊,导致生产标准不一。例如,作为食品销售的枸杞可能未按药用标准进行农残检测或重金属筛查,而一旦进入中药房体系,就可能被当作药用饮片使用,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必须明确“药食同源”中药材在不同用途下的质量要求,并建立分类管理机制。
要实现中药材饮片的标准化,首先应从源头抓起。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是基础。通过建立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实施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药材从种苗选择、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均符合标准。同时,应加强产地初加工的规范化建设,避免农户自行晾晒、切片带来的污染和质量波动。政府可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共建标准化加工中心,提升饮片初加工水平。
其次,饮片炮制工艺亟需统一与规范。中药炮制是决定药效的重要环节,如附子需经多次蒸煮以降低毒性,地黄需九蒸九晒以增强滋阴效果。然而,目前各地炮制方法差异较大,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批次也存在操作不一致的情况。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制定全国统一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明确各类饮片的炮制流程、辅料用量、火候控制等技术参数,并强制纳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监管体系。
在流通与使用环节,共享中药房应建立严格的饮片准入机制。所有进入中心药房的饮片必须具备完整的质量检验报告,包括基原鉴定、水分、灰分、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硫残留等指标。同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抽检,确保持续合规。此外,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饮片电子档案,实现“一品一码”,从采购到配送全程可追溯,一旦发现问题可迅速定位源头并召回。
对于“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应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哪些品种可用于食品、哪些必须按药品管理,并在标签上清晰标注用途类别。药用饮片必须符合《中国药典》标准,而作为食品使用的则需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跨部门协作,杜绝“以食代药”“以药充食”的乱象。
最后,标准化离不开人才支撑。应加强对中药师、调剂员、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对饮片真伪鉴别、质量评估和规范操作的能力。同时,推动中医药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既懂传统炮制又掌握现代检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共享中药房的普及为中医药服务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但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高质量、标准化的基础之上。唯有实现中药材饮片从田间到药房的全链条标准化管理,才能真正保障群众用药安全,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生机。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