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药食同源”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材正从药罐子里走向厨房、茶杯和保健品货架。它们不仅承载着千年的中医智慧,更在现代营养学与功能食品研发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众多被重新发掘的“成分明星”中,黄精与茯苓无疑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两位“选手”。它们谁更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消费爆款?这不仅是一场传统药材的市场之争,更是健康消费趋势的一次深刻映射。
黄精,又名“仙人余粮”,自古就被誉为“久服轻身延年”的滋补佳品。《本草纲目》记载其“补诸虚,填精髓,平补气血”。现代研究也证实,黄精富含多糖、皂苷、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改善代谢等多项生理功能。尤其在抗疲劳和延缓衰老方面,黄精的表现尤为突出。随着“朋克养生”和“内服美容”概念的兴起,主打“润肺益肾、养阴生津”的黄精,迅速成为新中式茶饮、即食滋补品和功能性零食中的热门原料。
近年来,不少国货品牌推出了黄精代茶饮、黄精咖啡、黄精膏等创新产品。例如,将九蒸九晒工艺与现代锁鲜技术结合的即食黄精块,凭借其软糯香甜的口感和“不上火”的温和属性,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更有品牌将其融入阿胶糕、八珍糕等传统点心,打造“轻滋补”场景化消费。从数据来看,2023年电商平台黄精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50%,搜索热度持续攀升,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潜力。
相比之下,茯苓虽同样历史悠久,但其“出圈”之路略显低调。作为“四君汤”“六味地黄丸”等经典方剂中的常客,茯苓以“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著称。它不含挥发油,性质平和,适合长期服用,是中医调理脾胃、祛湿安神的“基础款”药材。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而茯苓酸类成分则对肝脏保护有一定助益。更重要的是,茯苓几乎无毒副作用,适用人群广泛,从儿童到老人都可适量食用。
然而,茯苓的“短板”也显而易见——口感平淡,缺乏鲜明风味。它通常以粉末或切片形式入膳,如茯苓饼、茯苓粥、茯苓酸奶等,但在口味驱动的快消品市场中,难以形成强烈的消费记忆点。尽管已有品牌尝试将其融入植物奶、低糖烘焙和功能性饮料中,但整体声量仍不及黄精。不过,随着“湿气重”“脾虚”等亚健康问题在都市人群中日益普遍,茯苓所代表的“祛湿健脾”需求正在悄然升温。特别是在华南、华东等潮湿地区,茯苓茶、祛湿汤包等产品已形成稳定消费习惯。
那么,谁更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爆款?从短期看,黄精显然占据上风。其较强的滋补标签、良好的口感适配性以及已在社交平台形成的“养生打卡”效应,使其更容易实现破圈传播。尤其是在“银发经济”与“Z世代养生”双线并进的背景下,黄精既能满足中老年人对延年益寿的追求,也能契合年轻人“边熬夜边进补”的矛盾心理,具备更强的情绪价值和社交属性。
但从长期来看,茯苓的潜力不容小觑。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理解从“大补猛药”转向“日常调理”,从“即时见效”转向“慢养细调”,茯苓所代表的“治未病”理念将愈发契合主流趋势。尤其是在功能性食品向科学化、精准化发展的过程中,茯苓多糖等成分有望在免疫支持、肠道健康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进而催生高附加值产品。此外,茯苓作为药食同源目录中的“安全牌”,在政策合规性和原料稳定性方面也更具优势。
当然,黄精与茯苓并非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未来真正的爆款,或许不在于单一成分的胜出,而在于如何将二者协同运用,构建复合型健康解决方案。例如,黄精补气养阴,茯苓健脾祛湿,两者搭配可实现“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平衡效果,正是中医“配伍智慧”的体现。已有创新品牌推出“黄精+茯苓+山药”的三合一冲剂,主打“脾胃双补、气阴两调”,市场反馈良好。
归根结底,药食同源的下一个爆款,既需要传统的文化底蕴,也需要现代的表达方式。黄精胜在“出圈力”,茯苓赢在“基本盘”。谁能更好地融合科研背书、消费场景与情感共鸣,谁就能在激烈的健康食品赛道中脱颖而出。而这场关于黄精与茯苓的讨论,也正是中国传统养生智慧迈向现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缩影。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