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内卷”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关键词之一。尤其在大健康产业中,药食同源产品作为传统中医理念与现代营养科学的交汇点,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然而,随着入局者激增、同质化严重、营销套路雷同,行业已从蓝海迅速演变为红海。进入2025年,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认知日益成熟,不再满足于“概念堆砌”或“包装升级”,而是追求真实功效、科学背书与个性化体验。在此背景下,药食同源产品如何跳出“换汤不换药”的怪圈,实现真正的差异化,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
一、从“泛化宣传”到“精准定位”:重构用户价值
当前市面上大量药食同源产品仍停留在“枸杞+黄芪=养生”、“阿胶+红枣=补血”的简单组合逻辑上,宣传语千篇一律,缺乏对细分人群需求的深度洞察。真正的差异化,首先应建立在精准的人群划分与场景适配之上。例如,针对年轻职场人群的“熬夜护肝茶”,不应只是添加决明子和菊花,而应结合现代人作息紊乱、用眼过度、压力大等具体问题,设计出具有抗氧化、调节代谢、改善睡眠质量等多重协同作用的配方,并通过临床前研究或第三方检测验证其有效性。
此外,女性经期调理、中老年关节养护、儿童免疫力提升等细分场景,都值得深入挖掘。企业需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建模等手段,识别不同群体的真实痛点,打造“场景+功能+情感”三位一体的产品定位,而非泛泛而谈的“全家适用”。
二、从“经验传承”到“科技赋能”:构建科学壁垒
药食同源源于传统中医药理论,但若仅依赖古籍记载和民间经验,难以赢得现代消费者的信任。2025年的竞争,本质是科技力的竞争。真正具备差异化的品牌,必须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研深度融合。
一方面,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成分分析、作用机制研究、人体试食试验等,明确产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生物利用度及作用路径。例如,同样是茯苓薏仁祛湿茶,若能通过代谢组学证明其对体内湿气相关指标(如尿酸、血脂)的调节效果,并提供可视化数据报告,便能显著提升可信度。
另一方面,可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如低温萃取、微囊包埋、纳米分散等工艺,提升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和吸收率。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料溯源,确保道地药材的真实性与安全性,进一步增强消费者信心。
三、从“单一产品”到“生态服务”:延伸价值链条
未来药食同源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一瓶茶、一包粉的比拼,而是向健康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演进。差异化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更体现在围绕产品构建的服务生态。
领先品牌已开始探索“产品+内容+服务”的新模式。例如,购买一款助眠膏的同时,附赠定制化睡眠评估问卷、冥想音频课程、作息调整建议,甚至接入智能手环数据,动态调整服用方案。这种“产品即服务”的思维,使药食同源从被动消费转向主动健康管理,极大提升了用户粘性与品牌忠诚度。
此外,私域运营也成为关键抓手。通过社群、直播、一对一健康顾问等形式,持续输出专业内容,解答用户疑问,收集反馈并反哺产品研发,形成闭环。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机制,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四、从“文化符号”到“生活方式”:塑造品牌精神
最后,真正的差异化离不开品牌文化的深层建设。药食同源不仅是功能性产品,更是中华养生哲学的载体。2025年的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越来越重视产品背后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
品牌应超越“卖货”思维,倡导一种可持续、平衡、有觉知的生活方式。例如,强调“顺应四时、食养有道”的节气饮食理念,推出二十四节气限定款;或联合中医师、营养师、艺术家,打造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内容IP,让药食同源成为连接身心、回归自然的生活仪式。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加剧的内卷,药食同源产品唯有走出“伪创新”的舒适区,在用户洞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与品牌文化四个维度同步突破,才能实现从“同源”到“不同凡响”的跃迁。2025年,属于那些敢于深耕、精于整合、忠于长期价值的品牌。未来的赢家,不是最快跟风的人,而是最懂人心、最重科学、最有温度的践行者。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