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传统中药材的国际供应链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中药三宝”之一的阿胶,因其补血养颜、滋阴润燥的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阿胶的核心原料——驴皮,却长期面临国内供应不足的困境。为缓解这一局面,中国正逐步将目光投向海外,特别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探索进口优质驴皮资源的可能性。这一举措不仅关乎阿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牵动着整个药食同源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长期以来,我国阿胶生产高度依赖国产驴皮。但受农业机械化普及、养殖成本上升以及驴肉市场需求波动等因素影响,国内毛驴存栏量持续下降。据相关统计,过去三十年间,中国毛驴数量减少了近80%,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寻驴难”的窘境。这直接导致阿胶企业原料采购成本高企,产能受限,产品质量稳定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拓展海外原料来源成为行业共识。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凭借其良好的畜牧业基础、严格的动物检疫体系以及相对宽松的土地资源,逐渐成为中国阿胶企业关注的重点区域。两国对牲畜养殖管理规范,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尤其在口蹄疫、炭疽等重大动物疫病方面保持“无疫区”状态,符合我国对进口动物源性药材原料的检疫要求。此外,澳新地区气候适宜,草场资源丰富,具备发展规模化驴养殖的天然条件。若能建立稳定的养殖与加工链条,将有望为中国市场提供持续、安全、高质量的驴皮原料。
然而,进口驴皮并非一蹴而就。首先,需解决的是法律法规与政策准入问题。目前,我国对动物源性中药材原料的进口实行严格审批制度,涉及海关、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协同监管。阿胶用驴皮作为药用原料,必须通过风险评估、注册登记、检疫审批等一系列程序,才能合法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推动中澳、中新之间建立专门的驴皮输华贸易机制,是当前亟需突破的关键环节。
其次,文化认知与市场接受度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在澳新地区,驴并未被广泛视为经济养殖动物,公众对其商业价值认知有限,甚至存在一定的动物保护争议。如何在当地推广驴养殖的经济可行性,同时兼顾动物福利标准,建立可持续、负责任的养殖模式,是吸引投资与合作的前提。中国企业可通过技术输出、合作建场、保底收购等方式,增强当地养殖户的积极性,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再者,从产业链角度看,仅靠进口生皮仍存在运输成本高、保存难度大、加工不配套等问题。理想模式应是在境外建立初加工基地,完成驴皮的清洗、去脂、晾晒或冷冻处理后再出口,既降低物流风险,又提升原料品质一致性。同时,这也为我国企业在海外布局中医药全产业链提供了契机,推动从“原料进口”向“产能共建”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阿胶的药用价值不仅依赖于原料,更与其传统工艺密切相关。东阿、福牌等老字号品牌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其独特的熬制技艺与质量控制体系。因此,在引入进口驴皮的同时,必须坚持高标准的质量追溯制度,确保每一张驴皮来源可查、过程可控、结果可检。唯有如此,才能维护阿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誉。
长远来看,阿胶原料的国际化 sourcing 是大势所趋,但不能完全依赖外部供给。国内仍需加强本土毛驴种质资源保护,鼓励生态养殖与适度规模化经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西北、华北等适宜地区扶持驴养殖合作社,形成“国内为主、国外补充”的多元供应格局。
总之,阿胶作为中华医药文化的瑰宝,其原料保障不仅关乎企业发展,更关系到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根基。通过科学规划、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方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筑牢阿胶产业的“源头防线”,让这味千年古方继续焕发时代生机。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