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直播带货迅速崛起,成为电商领域的重要增长极。尤其是在健康消费升温的背景下,“药食同源”类产品频繁出现在直播间中,打着“养生”“调理”“增强免疫力”等旗号吸引消费者。然而,在流量驱动和利益诱惑下,部分主播和商家为博取关注、提升销量,对药食同源产品进行夸大甚至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不仅损害了公众健康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所谓“药食同源”,是指某些物质既可作为食品使用,又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枸杞、山药、黄芪、莲子等。这类产品因其天然、温和的特点,广受消费者青睐。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它们具有一定保健功能,却不等于药品,不能替代治疗疾病。然而在一些直播场景中,主播常以“吃了能降血糖”“坚持服用可治愈慢性病”“比药物还管用”等话术诱导购买,严重超出其合法宣传范围,涉嫌违反《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
虚假宣传的套路多种多样。有的主播利用模糊语言,将“有助于改善睡眠”说成“吃了就能睡着”,把“辅助调节血脂”包装成“清血管、防中风”;有的则虚构权威背书,声称产品“经某三甲医院临床验证”“院士推荐”,实则无据可查;更有甚者,通过摆拍“患者康复案例”或雇佣“托儿”刷好评,制造虚假口碑,营造热销假象。这些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更可能延误正规治疗,带来健康风险。
造成此类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直播行业准入门槛低,主播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和法律意识,为追求短期收益不惜铤而走险。其次,平台监管存在漏洞。虽然各大电商平台已建立内容审核机制,但面对海量直播内容,实时监控难度大,违规信息往往在被举报后才被处理,滞后性强。此外,药食同源产品的界定本身较为复杂,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给监管带来一定挑战,也为不法商家提供了钻空子的空间。
要有效遏制直播带货中药食同源产品的虚假宣传,必须多方协同、综合治理。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药食同源产品的宣传边界,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指导规范,严禁使用医疗功效用语或暗示治疗作用。同时,加大对典型违法行为的曝光和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效应。对于涉及虚假宣传的主播和商家,不仅要下架商品、封禁账号,还应依法追究其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平台方也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应完善算法推荐机制,避免“唯流量论”,对健康类商品直播加强前置审核,引入专业团队对宣传内容进行合规性评估。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次违规的主播实施联合惩戒。此外,可探索建立“健康类商品直播专区”,要求入驻商家提供产品资质、检测报告等材料,并在直播间显著位置标注“本品不能替代药品”等警示语,提升信息透明度。
消费者自身也需增强辨别能力。面对主播激情澎湃的推销话术,应保持理性,不轻信“包治百病”“立竿见影”等夸张承诺。购买前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查询产品备案信息,确认其是否属于合法的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对于宣称具有治疗功能的产品,务必警惕,切勿以食代医。遇到疑似虚假宣传,应及时保留证据并向平台或监管部门举报。
归根结底,药食同源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应被商业炒作所扭曲。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销售模式,应当服务于真实需求,而非成为虚假宣传的温床。只有在法治框架下规范发展,才能让真正优质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当流量回归理性,诚信成为底线,直播间的“养生热”才能真正转化为健康的“正能量”。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