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功能性食品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从添加益生菌的酸奶到富含胶原蛋白的饮品,从宣称改善睡眠的茶饮到标榜增强免疫力的代餐粉,这类产品以“食品”的身份在超市货架、电商平台和社交网络中广泛流通。它们打着“调节身体机能”“辅助健康”的旗号,价格往往远高于普通食品,吸引着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然而,在这些光鲜宣传的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悄然浮现:功能性食品究竟是一类具有特定健康益处的食品,还是披着食品外衣、实则暗藏“药效”承诺的“灰色地带”产品?
所谓功能性食品,通常指那些除了提供基本营养之外,还声称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降低疾病风险作用的食品。这一概念起源于日本,后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但在我国,功能性食品并未像药品那样受到严格的审批与监管。现行法规中,真正具备明确保健功能宣称资格的是“保健食品”,需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注册或备案,并获得“蓝帽子”标识。而市面上大量未取得该标识的产品,却频繁使用“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道健康”“缓解疲劳”等类似表述,模糊了食品与药品之间的界限。
这种模糊性正是问题的核心。许多企业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焦虑心理,在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中巧妙植入医疗化语言。例如,某款酵素饮料宣称“促进代谢、帮助排油”,一款植物饮料称可“舒缓压力、改善情绪”,这些说法看似温和,实则指向了具体的生理干预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产品虽未明言疗效,却通过用户见证、专家背书、科研术语堆砌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产生治疗预期。当食品开始承担“治病”或“防病”的角色,其本质已悄然滑向药品的范畴,而监管却仍停留在普通食品的层面。
更为复杂的是,一些功能性食品中实际添加了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如人参皂苷、褪黑素、GABA(γ-氨基丁酸)、辅酶Q10等。这些物质在某些国家被列为药品或受控成分,而在我国,只要不在禁用清单内,便可作为食品原料使用。然而,剂量与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并未经过系统评估。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入这些成分,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或与正在服用的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尤其对于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潜在风险更不容小觑。
监管滞后是导致这一灰色地带长期存在的关键原因。目前,我国对食品广告的审查主要依赖事后追责,而功能性食品的宣传往往采用模糊话术规避法律红线。比如,“有助于”“支持”“配合调理”等措辞,既传递了功能暗示,又不构成直接疗效承诺,使得监管部门难以界定其违法性。与此同时,消费者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去辨别真伪,容易被营销话术所误导。当“喝出好气色”“吃出免疫力”成为消费口号,理性判断便让位于情感诉求。
要破解这一困局,亟需构建更加清晰的分类体系与监管框架。首先,应明确功能性食品的定义与边界,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对于含有特定功能成分的产品,无论是否申请“蓝帽子”,都应强制标注成分含量、适用人群及潜在风险。其次,加强对广告宣传的前置审查,禁止使用易引发误解的医疗化表述。平台方也应承担审核责任,杜绝夸大宣传内容的传播。最后,加强公众科普教育,提升消费者对食品、保健品与药品差异的认知能力,避免将健康寄托于一瓶“神奇饮料”。
功能性食品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它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但当商业利益驱动下,食品被赋予超越其属性的功能期待,甚至成为变相的“非处方药”,我们就必须警惕其中潜藏的风险。健康不能靠“暗度陈仓”来实现,真正的功能性,不应体现在包装上的噱头,而应建立在科学验证、透明信息与严格监管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消费者才能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做出真正安心的选择。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