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行山脉深处,有一个名叫青石沟的小山村。这里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山高路远、土地贫瘠,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然而,短短几年间,这个曾经沉寂的山村却悄然焕发出新的生机——家家户户种起了中药材,村民脸上多了笑容,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翻倍增长。这一切的转变,源于一场关于“药食同源”的探索与实践。
青石沟的逆袭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十年前,这里的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土豆维持生计,亩产低、收入少,勉强糊口而已。2015年,在一次县里组织的乡村振兴调研中,一位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来到村里,偶然发现当地野生黄精、党参、柴胡等药材长势良好,土壤和气候条件极为适宜中药材生长。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药材不仅可入药,还可作为日常食材使用,正契合“药食同源”的理念。
“药食同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思想,意指许多食物既是食品,也是药品,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药膳、养生茶饮、功能性食品等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教授建议:何不把青石沟打造成“药食同源”特色产业基地?
起初,村民们将信将疑。种了几十年粮食,突然改种药材,风险大、周期长,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村支书李建国带头试种了五亩黄精,并与县里的中药企业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两年后,黄精丰收,每亩纯收入超过六千元,是种玉米的十倍以上。这一消息迅速在村里传开,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加入种植行列。
为了形成规模效应,村里成立了“青石沟药食同源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县里也配套出台了扶持政策,修建了产业路,建起了初加工车间,实现了清洗、烘干、切片一体化生产。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有停留在原料供应阶段,而是尝试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2020年,合作社与一家健康食品公司合作,开发出“黄精代餐粉”“党参养生茶”“山药茯苓糕”等一系列药食同源产品。这些产品主打“天然、养生、无添加”,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深受都市白领和中老年消费者的欢迎。一年内,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村集体分红近百万。
产业兴了,人才也开始回流。90后姑娘王婷原本在城里做电商运营,看到家乡的变化后毅然返乡,牵头组建了直播团队。她和几个年轻人轮流上阵,用方言讲解药材功效,现场展示采摘、加工过程,直播间人气一度冲上全省农产品类目前十。“我们卖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王婷说。
与此同时,青石沟还打起了“康养+旅游”的主意。村里利用闲置农房改造出十几间“药膳民宿”,游客可以体验采药、制茶、熬药膳的乐趣。每逢周末,来自周边城市的家庭络绎不绝。一位北京来的游客感慨:“在这里,呼吸都是草木香,吃一顿饭都像在调理身体。”
变化的不仅是经济数据,更是村民的精神面貌。过去,村里文化生活匮乏,如今有了“药膳文化节”“中药材种植大赛”,甚至办起了“乡村中医讲堂”,邀请专家来讲授养生知识。孩子们在学校也学起了“本草课程”,认识身边的植物,了解传统文化。
青石沟的成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它证明,偏远山村并非注定落后,只要找准定位、深挖资源、顺应趋势,完全可以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发展赛道。而“药食同源”这一古老智慧,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健康的密码,也成为撬动乡村经济的支点。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品牌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深加工能力仍需提升。但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正如村口那块新立的石碑上所刻:“昔日贫瘠地,今朝希望田;一株小草药,振兴大山村。”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青石沟的蜕变,是中国万千乡村走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共生,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