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药食同源的下半场:从营销概念到科学实证的生死跃迁
2025-10-21

近年来,“药食同源”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迅速走红,成为健康食品、功能饮料、养生茶饮等领域的营销热词。从枸杞原浆到黄芪咖啡,从茯苓糕点到人参气泡水,打着“药食同源”旗号的产品层出不穷,资本涌入、品牌争抢赛道、消费者趋之若鹜。然而,在这场看似繁荣的浪潮背后,一个严峻的问题逐渐浮现:当“药植同源”从文化概念走向消费市场,它是否真正完成了从营销噱头科学实证的跃迁?这不仅关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公众健康与信任体系的根基。

“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中“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的思想,强调某些天然物质兼具营养与调理功能。在传统中医实践中,这类食材如山药、莲子、百合、薏苡仁等长期用于体质调理和疾病辅助治疗,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然而,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等同于现代科学的有效性。当前市场上大量产品仅凭“古籍有载”或“民间常用”便宣称功效,缺乏严谨的临床试验、成分分析与剂量验证,本质上仍停留在经验层面,而非科学层面。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企业将“药食同源”异化为一种模糊边界、规避监管的营销策略。他们利用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和对化学药物的恐惧,包装出“天然无副作用”“既能吃又能治”的幻想。例如,某些含有人参、三七的功能饮品宣称可“抗疲劳”“降血脂”,却未标明有效成分含量,也未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程序。这种“擦边球”操作不仅误导消费者,还可能引发药物相互作用或过量摄入风险,尤其对慢性病患者和特殊人群构成潜在威胁。

要实现“药食同源”的真正跃迁,必须完成三大转型:

第一,从经验描述转向机制研究。 现代营养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我们有能力解析传统食材中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路径。例如,研究已证实枸杞中的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茯苓中的茯苓酸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改善代谢。未来应加大对“药食同源”物质的系统性研究投入,明确其有效成分、吸收代谢规律、剂量-效应关系及安全性阈值,建立可量化、可重复的科学证据链。

第二,从模糊宣称转向标准认证。 当前我国虽有《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简称“药食两用目录”),但目录更新缓慢,且对使用范围、添加剂量、标签标识等缺乏细化规范。亟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结合毒理学、临床数据与流行病学调查,科学增补或剔除品种。同时,推动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功效验证,借鉴欧盟EFSA(欧洲食品安全局)的健康声称管理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杜绝虚假宣传。

第三,从单品炒作转向整体膳食观。 “药食同源”不应被简化为“加点中药就是养生”。真正的健康效益来自于长期、均衡的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单一成分的过度强调容易陷入“超级食物”陷阱。行业应倡导基于中医体质辨识与现代营养学结合的个性化膳食方案,避免“千人一方”的粗放式推广。

值得欣慰的是,已有部分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始探索这条科学化路径。中国中医科学院、江南大学等单位正开展药食同源物质的功能组分筛选与生物利用度研究;一些头部品牌也开始联合高校发布临床研究报告,尝试用RCT(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支撑产品功效。这些努力虽尚处起步阶段,却为行业指明了方向。

“药食同源”的下半场,注定是一场淘汰赛。那些依赖情怀叙事、概念包装的品牌终将被市场抛弃,唯有坚持科学精神、尊重循证逻辑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赢得未来。这条路或许漫长而艰难,但正如中医药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一样,唯有扎根真实世界证据,才能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生命力。否则,所谓的“养生”,不过是一场精致的自我欺骗。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