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基层中医馆扩至4.2万个!药食中药材下沉市场有多大?
2025-10-2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持续加码,基层中医馆建设迎来快速发展期。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基层中医馆数量已突破4.2万个,覆盖了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数字的背后,不仅体现了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基层的不断延伸,更折射出“中医药+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而伴随着中医服务网络的下沉,中药材与药食同源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正在加速释放,一个潜力巨大的下沉市场正悄然形成。

基层中医馆的广泛布局,首先得益于政策的强力推动。自《“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国家明确提出要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向乡村和社区延伸。各地纷纷出台配套措施,通过财政补贴、人才培训、设备支持等方式,鼓励基层医疗机构设立中医科、建设中医馆。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医馆成为群众就近享受中医药服务的重要载体。许多村民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去城市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传统治疗,极大提升了中医药的可及性与普惠性。

中医馆的普及,直接带动了中药材和药食同源产品的需求增长。所谓“药食同源”,是指某些中药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食品使用,如枸杞、黄芪、山药、茯苓、莲子、百合等。这类产品因其安全、温和、兼具养生功效,深受中老年群体和亚健康人群青睐。在基层市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对“食补胜于药补”的理念接受度高,日常饮食中加入中药材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随着中医馆提供煎药、代茶饮、膏方、药膳等多样化服务,消费者对中药材的购买行为从“被动用药”逐步转向“主动养生”。不少中医馆还推出定制化健康方案,结合体质辨识推荐适合的药食搭配,进一步激发了居民的消费意愿。例如,在北方农村,冬季服用黄芪炖鸡增强免疫力;在南方湿热地区,夏季饮用薏苡仁红豆汤祛湿健脾,这些传统习俗正通过现代中医服务得到科学化、规范化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材下沉市场的潜力不仅体现在消费端,更体现在产业链的延伸上。越来越多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始向县域和乡村布局,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模式。一些地方政府联合中医药企业,推动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打造区域品牌。例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四川的川芎等,均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并通过电商渠道直达基层药店和中医馆。这种“产地直供+基层应用”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流通成本,也保障了药材品质,增强了消费者信任。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也为中药材下沉提供了新路径。线上问诊、远程开方、智能配药等数字化服务逐渐普及,使得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获得专业中医指导。一些平台还推出“中药到家”服务,用户在中医馆就诊后,处方可直接传输至合作药房,药品配送上门。这种便捷模式极大提升了中药材的使用效率,也推动了家庭常备中药的普及。

然而,下沉市场的发展仍面临挑战。一方面,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部分中医馆虽有场地和设备,但缺乏合格的中医师坐诊,影响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中药材市场存在良莠不齐现象,个别地区出现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问题,损害消费者权益。此外,公众对药食同源的认知仍需加强,盲目进补、过量使用等情况时有发生,亟需科学引导。

展望未来,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康复调理、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基层中医馆作为连接中医药与民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其作用不可替代。而围绕中药材和药食同源产品构建的下沉市场,也将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下一步,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中药材质量监管,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让真正的“好中医、好中药”走进千家万户。

可以预见,当4.2万个基层中医馆真正实现“门常开、人常在、药常备、服务优”之时,不仅是中医药振兴的生动写照,更是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的坚实基石。而在这片广袤的下沉市场中,中药材与药食同源产业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